2012年11月28日星期三

改革最好模式:各級人大代表人民直選

《外參》記者柯宇倩報導/中共十八大後繼任黨總書記,並在2013年接下國家主席位置的習近平,將有機會推動政治改革?台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楊開煌在接受《外參》採訪時表示,胡溫在第二任時,其實有政改的想法和決心,但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導致胡溫無暇分心,現在奧巴馬連任,讓習近平有了推動政改的空間。
 
 
最好模式:各級人大代表由人民直選
 
“大家都希望習近平上台後能耳目一新,問題是在中國大陸的結構下,耳目一新無法落實。”楊開煌對《外參》指出,外界經常認為中國所說的“中國特色”,就是事情沒有解決的拖詞,總說人口多、底子薄,這就代表將來富裕了,事情也能啟動了,但實際上並非富裕了就能進行改革,此外,也沒有找到一個突破口。
 
若是試點性的改革,習近平在浙江時已在進行。有人將習近平的“浙江模式”稱為汪洋的“廣東模式”與薄熙來的“重慶模式”之外的第三種模式。“浙江模式”的特點,為國家支持中小民營企業為主的經濟體系和地方基層民主的發展,也就是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
 
 “習近平在浙江的溫嶺地區做過試點,10幾年了,現在還在做,就是讓人大審政府的預算,政府也願意讓渡這個權力;一方面是黨在做人大的主任,另一方面,把分配的方法告訴人大,人大決定如何分,就不會有資源都集中在政府手上,矛盾也都集中在政府身上,怎麼分大家都覺得不公平的情況。”楊開煌對《外參》解釋,人大只決定項目,不決定細目,所以政府還是有權,更重要的,在資源分配上,有一個單位幫政府承擔責任。
 
楊開煌認為,習近平上台後,如果把這裡當成一個切入口,從鄉鎮地方做起,震動就比較小。這樣,人大就從一個虛的機構,慢慢變成實權機構。
 
“中國大陸將來最好的模式,就是各級人大代表由人民直接選舉,各級的行政長,由人大來選,英國的內閣制就是這樣,並不是大家都選總統才叫民主。今天中國的問題在於,為什麼省的人大,不是選民來選,而是由縣人大來選,縣人大中,又有把選民勸退的事情,弄得都是自己的人。”楊開煌對《外參》說,將來,應該是省人大、全國人大都由選民來選。
 
楊開煌補充,只要不是選唯一的首長就行,如果選唯一首長,容易造成鄉鎮地方的勢力分明,較易產生怨言。而且一旦地方首長開放民選,一層層往上要求上去的情況也會隨之發生,只選人民的代表,鬥爭不會這麼激烈。
 
“兩岸一國”是否取代“九二共識”?
 
中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哈爾濱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提出“當前,增進政治互信就是要維護和鞏固一個中國的框架。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沒有分裂。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
 
賈慶林的說法一出立刻引起爭議,媒體紛紛將此段話定位成“兩岸一國”論,並特別關注“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句話。民主進步黨政策委員會執行長吳釗燮指出,國民黨過去表示“一中可以各表”,現在看來“一中各表,已經沒有表述空間”。習近平上台後,“兩岸一國”是否會取代“九二共識”,也是各方的關注點。
 
楊開煌對《外參》表示,其實賈慶林所提的核心,應該是“一個中國的框架”。“很多人根本沒有去看賈慶林的那段話,其實就是三句話:兩岸同屬一個國家、所以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兩岸各自依照現行規定,充實和維護一個中國的框架。最後兩句話最重要,兩岸一國只是第一句話。”
 
楊開煌指出,賈慶林說這番話的原因,是20125月吳伯雄當著胡錦濤的面,表示台灣現在處理兩岸問題的基本立場,是一國兩區,代表的就是兩岸是一國,因此“兩岸一國”其實是台灣先提出的,大陸認為“台灣講一國,我們覺得很好,就接過來。你說的一國兩區,不可能是國與國的關係,所以我們加上第三句話,就是充分給你尊重,只差沒說尊重你的憲法,因為兩邊還沒談判,不能說承認台灣的憲法。”
 
因此楊開煌對《外參》說,賈慶林的說法其實是釋放善意,而非想壓縮台灣的空間。十八大的報告會提“一個中國”的框架,但並不是要取代“九二共識”,大陸不能同意台灣的“一中各表”,因此用這番話來解釋自己的立場,所以“兩岸一國”的問題核心,不是是否屬於同個中國,或同個國家,而是原則或框架的差別。
 
 
 
 
 中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哈爾濱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提出“兩岸一國”的說法。(中新社)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