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0日星期六

江迅:九二共識二十週年研討會

百多位專家學者在澳門參與「九二共識」二十週年研討會,探究兩岸關係發展的鞏固與深化。未來兩岸能否保持良性關係,取決於雙方是否以「共識」為前提,制定相關政策。


歷史是一面鏡子,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二十年前,中國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經雙方當局授權,達成海峽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的「九二共識」,核心是雙方各自向對方承諾「要共同謀求國家統一」,精髓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是二零一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在澳門舉辦的「九二共識」二十週年研討會上,與會者的共識。

這一研討會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鞏固與深化》為題,來自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兩岸四地一百多位專家學者在澳門這一獨特平台,為兩岸關係繼續和平發展提出新思路。

當年身為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直接參與了「九二共識」的整個形成過程。

他在研討會上回憶說,九二年十月底,兩岸海協會和海基會在香港會談,對在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一個中國原則交換意見。海基會先後提出書面和口頭八種表述內容,海協會提供五種表述內容。在這基礎上,海協會於九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致函海基會,正式提出海協會的表述內容,「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政治涵義」。

唐樹備說,海協會當年同時附有海基會在香港會談中提供的八項內容中的一項,即「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十二月三日,海基會回函海協會,對海協會函件引用的海基會的表述和海協會的表述,沒表異議。至此,關於一個中國原則表述問題的討論,以形成雙方相互接受的兩段具體表述內容為結果而告一段落。唐說:「雙方後來都用『九二共識』這個詞,來代表當時達成的共識。『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歷史轉折點上,具開創性、關鍵性的共識。」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秘書長郝一峰說,「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成果,符合兩岸關係現狀,是能為兩岸所共同接受的最大公約數。正因為達成「九二共識」,兩岸才有良性互動的前提,才能逐步乃至最終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他說,二十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證明,正是因為有了「九二共識」、「汪辜會談」、兩會協商談判、兩岸政黨高層會晤等商談活動才得以開展,包括ECFA在內的十八項協議才得以簽署實施,也正是因為堅持「九二共識」,兩岸各領域交流才能健康、穩定、快速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能穩步推進。

台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認為,二零一二年台灣總統大選結果被視為「九二共識」的勝選,不過,由於總統馬英九主張「不統不獨不武」,每談「一中」,必強調「各表」,又說「台灣是中華民國」、「台灣前途由二千三百萬人共同決定」,有將中華民國限縮在台澎金馬之嫌,導致台灣民眾對「兩岸一中」的認同並未增強。不過,二零一二年來,台灣朝野政黨對「一中」論述有新的發展及突破,值得注意。

她說, 二零一二年三月,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胡吳會」上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當局依據現行法規,以「一國兩區」概念處理兩岸關係。五月,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強調「二十年來兩岸的憲法定位就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歷經三位領導人從未改變」。十月初,曾說高雄與廈門是「一國兩市」、承認「一中憲法」的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在北京大談「憲法共識」及「憲法各表」,強調兩岸應該超越差異。她認為,儘管馬英九依據憲法及現行法規,表明兩岸為「一國兩區」時,總愛強調「一國就是一個中華民國」,顯現出強烈的排他性及零和博弈性,也讓兩岸始終在「一個中國」名號上打轉,無法找到為兩岸政治定位解套的途徑;不過,民心是反獨促統之本,既然「一國兩區論」符合台灣現行法規,又有助增進台灣民眾對兩岸本屬一國的認同,有必要借力使力,加以研究發展導正。至於謝長廷,雖仍不承認「九二共識」,但言必稱「憲法共識」,其實就等於承認依據兩岸憲法,兩岸之間從九二年至今都確實有「一中共識」。

她說:「民進黨已警覺大陸政策就是他們重返執政的罩門,未來必有所轉變,而靠堅持『九二共識』獲得選民支持的國民黨,若想維繫政權,就不能在兩岸政策上僅僅守成或進一步退兩步,而必須恪守一個中國,及早開啟政治對話,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

綠營對一中原則示好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也認為,謝長廷破冰訪問大陸,肯定了「憲法一中」的表述。這是一九四九年以來綠營首次對「一中原則」示好。雖然「憲法一中」與「九二共識」表述內容不同,但「一中」是其共同核心,也是綠營在兩岸政治立場上的重大突破。綠營的表態更強化了「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最大公約數的地位,同時標誌著藍營不再壟斷親陸態度,也變相鞭策和促進藍營制定更多、更有效的兩岸政策,以在這方面保持對綠營的相對優勢。張志剛說,「一國兩制」是「九二共識」的精髓和核心,不僅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同時對兩岸攜手解決國際領土爭端有重要意義,未來兩岸能否保持良性而穩定的關係,直接取決於雙方是否能繼續以「共識」為前提,制定相關政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認為,從兩岸經濟合作的角度看,未來需要更為良性的政經互動。從全球經濟需求結構的再平衡趨勢看,大陸正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富潛力新興市場,對台灣經濟轉型是重大機遇。如何促進兩岸貿易結構由加工出口轉向以大陸為最終市場的一般貿易為主,如何以兩岸產業合理布局、重大項目合作來避免惡性競爭而共同提高國際競爭力,如何以促進台商的轉型升級帶動台灣外需拓展,如何利用大陸發展服務業為台灣服務業的科技化、國際化注入新動能,是台灣經濟未來能否成功轉型升級的重要而關鍵因素。這些方向的促進,需從兩岸經濟整合的更大視角作努力,這也意味著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加強兩岸政治互信。

澳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員大會主席崔世昌說,澳門與台灣之間歷史淵源深厚,承載著充沛的人脈親情。

澳門模式載入史冊

澳門對兩岸之間的任何一方,都展示出很高的包容性和開發性,令澳門在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佔獨特地位。澳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監事長楊允中認為,澳門是兩岸關係特殊組成部分,澳台關係一再取得突破,兩岸通航「澳門模式」已載入史冊。二零一二年五月,澳門特區駐台北經濟貿易代表機構正式啟動,寬鬆包容的社會環境,加之澳門有兩岸共同尊崇的孫中山優勢,令澳門有條件在推動、改善兩岸關係方面發揮更積極作用。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