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范疇:一個未來中國,兩岸求異存同

兩岸的真實關係,其實是一對病理相通、應當同病相憐的病友;漫漫長路,求異存同才是正道。

就在北京氣氛嚴肅、所有媒體安份守己報道十八大之際,台北的政治卻陷入一種誰也不怕誰、放言無忌、輕佻面對所有政治權威的狀態。倘若有一面巨型的電視牆,左半邊的螢幕播放大陸各個電視台的十八大政治新聞,右半邊的螢幕則播放台灣各個電視台的政論節目,你的左腦和右腦可能就無法處理瞬間的感官反差,這種對比所產生的超現實荒謬感,可能只有畫家達利的作品才可比擬。

十年來的老笑話了,「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台灣不知道文革還在搞」。北京式的階梯威權政治,和台北式的沒大沒小輕佻政治,似乎代表了中華政治圈內的兩種可能極端。全球的華人都在思辨,這兩種風貌,究竟哪一種才反映了中華的民族本質?究竟哪一種才更適合一個未來中國的發展?在中國大陸,剛剛結束的中共十八大,給出了至少未來十年期間的答案;雖然沒有明指台灣,但是顯然的,台灣的政治風貌被歸類為絕不可行的「改旗易幟的邪路」。而台灣方面,其實並不那麼關心大陸目前實施什麼樣的體制,台灣人頗為欣賞自己體制保障下的小日子,下意識裏認為,大陸遲早得走上這條路。

今天大陸人民看台灣政治,部分人看到的是一人一票、政黨開放、權力分散的民主「正路」,另部分人看到的是一條政黨相互扯後腿、政府失能的「邪路」。台灣人眼中的大陸政治也有兩種剪影,一是無堅不摧的意志及魄力,一是威權的無情及傲慢。在這些刻板印象下,台灣及大陸似乎已經南轅北轍,但若由大歷史的脈絡來觀察,台灣與大陸的制度雖然已經不同,但是在上層政治上,同質性依然遠遠大過差異性。人們最應該擔心的,其實不是二者之間的差異性太大,而是二者之間的同質性太高。差異性會帶來競爭,結果只會越來越好,而同質性會帶來停滯,結果再好也不過是平庸。人們若不及早意識到這點而任由兩岸權力高層進行所謂的「求同存異」,未來的中國極有可能就淪落為一個永世難以翻身的平庸國度。

這裏想闡述一個許多人聽著可能不舒服的觀點。那就是,從中華文明或者未來中國的高度來看,今天兩岸關係的重點其實不在主權,或者說現在還輪不到主權問題掛帥。兩岸的真實關係,其實是一對病理相通、應當同病相憐的病友;雙方人民所看到對方的「異象」,其實只是相同病理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演化而出的適應現象罷了。

兩岸真正亟待面對的是,這對表面上制度、行為不同的病友,如何才能意識到自身的病理其實與對方相通,進而相互尊重對方的療程,並從對方的療程中學習。當下,兩岸的有識之士都承認自己的政治生病了,然而他們都錯誤的相信,「主權」這味藥方對己方病情有助,而事實上,主權藥方只會耽誤雙方的療程。

貌似南轅北轍的兩岸政治,病理有何相通之處?直率的講,台灣在自我治癒的進程上,已經先行了一步,但卻遠遠未達根治。台灣雖然已經有了一人一票、政黨競爭的制度,但是在制度的軀殼下,卻繼承了不少後帝制時代的幽靈。例如,政黨雖然輪替,但不論哪一個黨都還是列寧式的剛性組織文化,講究的是贏家通吃,因此政黨競爭被窄化成為「革對方命」的遊戲,因而政務蹉跎。

百姓意識與公民意識

再如,選民腦中的「百姓意識」還遠遠強過「公民意識」,因而選舉活動還停留在「一人一票選父母官」的原始階段,而非「選賢與能」。台灣在所謂民主化之後所出現的政治弊案,上至元首之謀私下至公務員之營私,案情之中無不流露出中國傳統的官場元素,這印證了單純的制度開放尚不足以化解千年之積習。

中華文化圈需要的是一場人類高度的「心靈革命」,而不僅僅是任何形式的山寨版制度或拼拼湊湊的混搭式制度。臨床式的藥方或能解一時之患,但治癒不了千年之疾;若要永續,還得從病理著手。一個未來中國的道路摸索,遠遠還未有定論;漫漫長路上,求異存同才是正道。


范疇,兩岸專欄作者,連續創業者,組織戰略顧問。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研究所。曾出版《台灣是誰的?》﹑《中國是誰的?》等書。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