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兩岸一中”到“兩岸一國”賈慶林在試水溫




《中國密報》記者柯宇倩/2012年,台灣由馬英九連任總統,中國大陸由習近平接班領導,兩岸關係是否會有一番新氣象?台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范世平在接受《中國密報》專訪時表示,目前習近平尚未全面掌控黨、政、軍,因此在對台政策上短期內不會有大動作,但兩岸的經貿交流也已告一段落,加上台灣民眾對政治談判的反彈心態,現階段兩岸恐怕只能維持現狀。

兩岸政策胡規習隨

1979年,中共的《告台灣同胞書》表明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2007年中共十七大的政治報告上,胡錦濤提出兩岸達成和平協議,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2010年,中共將“九二共識” 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如今,“九二共識”又寫入了黨代會報告中。

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上,胡錦濤以中共總書記身分最後一次向黨代會所作的報告中,再次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國家領土和主權從未分割、也不容分割,台獨分裂行徑必然走向徹底失敗,兩岸應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胡錦濤並首次指出在兩岸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應對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范世平對《中國密報》指出,兩岸關係上,習近平基本仍是胡規習隨。而胡錦濤為什麼在兩岸關係上這麼積極,就是因為江澤民時期,兩岸關係非常緊張,胡錦濤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有很明顯的政績,甚至可以做到過去三代領導人做不到的事——進行國共之間的談判。

胡錦濤任內10年,除了兩岸關係外,並未做什麼突破,但兩岸關係已是他非常重要的一個政績。“胡錦濤的兩岸關係是成功的,這點江澤民也無話可說。江澤民時代,李登輝訪問美國,1996年又發生台海危機,接著李登輝連任,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

但其他方面,胡錦濤並未有亮眼成績。范世平對明鏡網說,雖然胡錦濤提出和諧社會、小康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但這些都很難展現他的政績,而在其任內,雖然辦了奧運、世博,但這些也都是江澤民時代申請來的。“所以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急著成軍,因為這也可當成胡錦濤任內的一個政績。”

中共十八大上,胡錦濤確認了“兩岸應共同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的方針,但在此之前,中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哈爾濱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提出受爭議的“兩岸一國”論,各方猜測習近平上台後是否想用“兩岸一國”取代“九二共識”。

賈慶林說:“當前,增進政治互信就是要維護和鞏固一個中國的框架。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沒有分裂。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

賈慶林的說法一出立刻引起關注,媒體紛紛將此段話定位成“兩岸一國”論,並特別強調“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句話。民主進步黨政策委員會執行長吳釗燮指出,國民黨過去表示“一中可以各表”,現在看來“一中各表,已經沒有表述空間”。

范世平對《中國密報》表示,從“兩岸一中”到“兩岸一國”,賈慶林是在試水溫,“這或許是賈慶林退休前的一個期待,但他也知道台灣不會接受,所以拋出來試試。”實際上,大陸學者也認為這是善意的表現,並非要給台灣拉上緊箍咒,更不會是媒體說的“賈慶林口誤”。
 “‘中國’本來就是比較中性的說法,雙方有比較大的迴旋空間,如果兩岸同屬一個國家,根據政治學上的定義,兩岸就是有同樣的人民、土地、政府、主權,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反應這麼激烈的原因。”范世平說。

既然大陸方面拋出這顆球,范世平對《中國密報》指出,他們自然有一套自圓其說的方法。如果台灣默認了,大陸就瞭解了台灣的底線,如果台灣反彈,大陸也沒有損失。但因為見到台灣民眾反應負面,於是大陸解釋為先前中國國民黨榮譽黨主席吳伯雄見胡錦濤時,曾談到“一國兩區”的概念,而這裡的“一國”, 可以是一個國家,所以是對馬政府的正面回應。

其次,這個“國”可以是中華民國,不一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范世平表示,既然說了“同屬一中”,為什麼還要強調“同屬一國”,如果沒差別,就不需再講一次。

20123月吳伯雄與胡錦濤進行第5次“吳胡會”時,吳伯雄表示,兩岸彼此都堅持“一個中國”, 雙方應該求同存異、正視現實、擱置爭議,台灣目前處理兩岸問題的基本立場,是“一國兩區”, 這兩區為台灣地區、大陸地區,而處理兩岸事務的是陸委會,不是外交部。

范世平對《中國密報》表示,從賈慶林言論引發爭議的事可看出,台灣內部對兩岸的政治議題或協商,想從現階段的狀態再往前邁出一小步,都是非常敏感的。例如先前馬英九競選連任時,提出和平協議的議題,僅說要規劃,就立即招致強烈的反彈。





台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范世平(《中國密報》記者柯宇倩攝)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