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星期二

共軍為何成立軍事戰略規劃部?

  • 旺報
  • 【傅應川】

 自美國高調「重返亞洲」,布局東亞,攪動西太平洋地緣戰略形勢以來,迄上月在亞太經合會(APEC)拋出「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TPP),企圖主導亞太經濟發展;繼之在「東亞峰會」,又以世界的領導地位及南海議題,搶佔會中要角,拉攏成員建立盟友關係,削弱大陸對峰會的影響,致使區域在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上發生變化。

 新冷戰形勢已成形

 在此同時,美軍積極部署西太平洋,調整第一島鏈兵力,移防關島並駐軍澳洲達爾文港。從大戰略的角度而言,美國在這波的經濟、外交攻勢中,顯已取得主動、先制。除了意在遏制中共,且使西太平洋新冷戰成形。

 所謂冷戰,係戰略競爭的雙方,用軍事之外的政治、經濟、外交或意識形態等軟實力為手段,以爭取國家的戰略利益。但看冷戰時期(1947—1991)的歷史發展,武力並非「無用」,而是在特殊戰略條件下,使之無用—「不能使用」。

 其一、「代理戰爭」,使大國間不直接發生戰爭;二、保持「軍力平衡」,形成軍備競賽,使發動戰爭的成本增加,風險提高;三、「保證相互毀滅」,確使在核子戰爭下,沒有贏家,故能使戰爭無用。

 美國在近期的攻勢中,拉攏亞太盟友,打造「亞太北約」,即在建立代理戰爭。揚棄打贏「兩場戰爭」的舊思維,運用所謂「離岸制衡」戰略(offshore balancing),從全球特別是中央地區退出,並在亞太地區力量失衡時介入。

 中共在這輪戰略攻防中,雖然有挫折,但並未示弱反而頻頻回擊,益使冷戰特徵凸顯。上(11)月中共宣布在其「總參」下設「戰略規劃部」,已於22日正式成立;幾乎同時,中共海軍六艘艦艇,穿越宮古島間海域駛向太平洋,且將未來赴西太平洋海域進行訓練視為常態。在此敏感時刻,大陸更透露其核武力量,包括機動、發射井、核潛艦等中程及洲際核彈有2764枚。

 有分析指出,中共在未來新冷戰中取得勝利,還得靠「毛澤東思想」。暗示將仿「冷戰時期」以「人民戰爭」及核武發展的戰略。打著「不要褲子,也要核子」的口號,揚言「在核戰中犧牲3億人,還有3億人(註:當時大陸人口稱6億,而美國人口為3億)」,展現出勇於戰爭的意志決心。1995年針對台海情勢,亦稱以核武對付美軍,「你們與其擔心台北,不如多關注洛杉磯」。足證中共的核戰略是強硬且一貫的。在必要時會果斷的拉到「共同毀滅」的高度,也不會屈服在美國的軍事武力威嚇下。

 在冷戰中,武力的效用在「戰略嚇阻」,亦即運用軍事的威懾力,改變對手的戰略思維而達成其目的。美軍雖擁有舉世超強的軍力,但在地區的主客形勢中,大陸為「主」,美軍為「客」;美軍將軍力投射到西太平洋時,其所佔的優勢已經削弱。美軍正針對中共海空軍的急遽擴張,發展「空海一體戰」全維作戰戰略;即藉其空軍為主的太空及網路作戰能力,先期爭取「制太空權」及「制電磁權」,再聯合各軍種共同打擊地區中共海空軍。

 台灣應有戰略保證

 這是針對共軍「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戰略設計。由於其核心戰力仍在發展中,又因面臨美國財政困境,在軍費上能否支應,尚屬疑問。反觀共軍,在「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上,包括反衛星、網絡武器及打擊航母的遠程導彈等,已建立初期戰力。

 從中共海軍頻頻穿越第一島鏈進出太平洋演訓,即顯示出美軍在西太平洋上,不具備遏制共軍發展的「軍事說服力」。雖然美軍不具備地區的局部優勢,但因有全球先進超強的軍事實力,打勝一場傳統戰爭,亦非難事。故共軍的發展,在維持其局部優勢,「打贏一場在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故無論在軍事戰略,或武器裝備上,尚待前膽發展。在此關鍵時刻,成立「軍事戰略規劃部」,主導軍隊建設、戰略規畫、資源分配。不但有前瞻、深化的戰略意義,益見共軍發展更趨現代化。

 我們必須認知,共軍雖有穿越第一島鏈的能力,但就兩強的軍力部署,一旦戰爭發生,第一島鏈仍將是攻防焦點,台灣難免受戰爭波及。又因共軍的核戰略,並未遠離台海,在戰爭中不能排除有升高到「毀滅性」的危險。故台灣的安全,不僅需要安全上的「戰略保證」;更須要的是,雙方不得在台海使用核武的「生存保證」。

 (作者為退役中將、中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