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寒發表《談革命》一文,引發各界爭論。圖為他獲得今年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冠軍。(中新社)
揮別2011年,各媒體回顧過去一年發生的重大新聞,大陸與國際間發生的維權與革命事件再次成為焦點。敢於批評時政的大陸作家韓寒即被媒體、粉絲問及對這些事件的看法;23日他綜合各方提問,發表《談革命》一文,引發熱烈討論。
有人認為是五毛文
有網友認為韓寒在文中的論點讓人有「霧裡看花」、「老調重彈」的感覺,甚至有人認為是「五毛文」(對網路「過激」言論進行「和諧」的文章);但也有網友認為韓寒是以反諷語氣談大陸官方對維權事件的壓制策略,甚至有網友稱韓寒是透過看似平凡無奇、搔不到癢處,不會被官方下令刪除或屏障的一篇文章,宣揚「革命」的理念。
在《談革命》一文中,韓寒一開始就回答最具爭議的問題:「中國最近群體事件頻出,你認為中國需要一場革命嗎?」他的答案也很直接,「革命是一個聽上去非常爽快激昂並且似乎很立竿見影的辭彙,但是革命與中國未必是好的選擇。」而且表示「在社會構成越複雜的國家,尤其是東方國家,革命的最終收穫者一定是心狠手辣者。」
韓寒表示,要革命就得要先有反腐敗的訴求,但這種訴求堅持不久;此外,目前只有文藝和新聞的從業者認為不自由,一般民眾普遍覺得自由,而且只要不公平的事別發生在自己身上即可,因此,他認大陸不可能會發生集體訴求的革命,但需要更有力的改革。
文中提及第二個問題是:「你為什麼不去領導一場起義呢?」韓寒是以相當實際的觀點回答,表示即使能在上海「起義」,官方只要中斷互聯網和手機訊號,無法上網聊天或玩不了網路遊戲、看不到連續劇的憤怒群眾,就足以消滅他們。
媒體:論點過於片面
韓寒表示,任何的革命都需要時間,大陸太大,加上軍隊國家化,革命都是幻想,而且連幻想都不樂觀,就別提操作了。他也認為:「革命不保證就能帶來民主。」要等到街上的人開車交會時,都能關掉遠光燈,就能放心革命了。
《談革命》po出後,立刻有4千多人轉載,並有超過40萬人點閱,大陸多位學者、媒體與讀者透過微博發表不同的看法。媒體圈大多認為韓寒對「革命」、「自由」與「民主」解讀錯誤,或是論點過於片面、單一。
《21世紀經濟報道》財經版主任周斌表示:「韓寒的《談革命》把革命、自由以及民主都誤讀了,不可謂不令人感到遺憾。」《共鳴》雜誌編委彭曉芸則認為:「韓寒的認識太膚淺了,革命一詞有諸多層面,社會革命、價值革命、技術革命甚至政治革命未必就是災難,不要想當然認為革命就是暴力……」
《南方人物週刊》主筆何三畏則從《談革命》一文看到韓寒的局限性:「在哀國民之幸,憤國民之不爭的同時,小夥子跟集權統治的理論基礎接軌了。希魔殺猶,袁氏復辟,後極權的合法性,無不是以韓寒哀怒的國民性為基礎的。」
勸韓到哈佛多讀些書
目前在波士頓Suffolk University任教的大陸旅美學者薛湧也勸韓寒要到美國哈佛大學多讀些書:「他要縱論歷史、革命,基本的書還是要讀的。否則只會拿共產黨教他那幾個概念胡亂演繹。什麼東方社會不能革命。日本,韓國、台灣等,都已經是現代民主社會。其生成過程有許多革命(當然不僅僅是革命)。中國社會棒殺人很容易。出去當孫子最容易提高。」
不過,也有人欣賞韓寒的看法。《環球時報》記者王文即認為《談革命》是韓寒最清醒的時局文章:「韓寒開始轉向,明確反對革命,轉而追求個人素養的自我提升……當下中國的思想亂局與行為衝動有點難以抑制時,稍有理智的人都會覺得:再往前走,全國人民尤其是那些沒有變富的人群,就會遭殃。於是呼喚理性變革而非革命。」
大陸學者葉匡政也認為「韓寒的觀點,代表目前一些知識份子對革命的看法。很顯然,革命可能創造自由,也可能帶來奴役。所有的革命都有缺陷,衡量革命是否成功的標誌,是看它是否真正擴展了人的政治自由空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