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星期五

中國研究院首場研討會瞄準習近平



《調查》記者 柯宇倩





中國進入習近平時代,而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會走向何方,至今仍讓人霧裡看花。由明鏡新聞出版集團總裁何頻發起成立的“中國研究院”,2013年4月13日於紐約舉辦首場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專家一起探討“習近平時代”下的中國問題與前景。

當日出席者包括明鏡新聞出版集團總裁何頻、旅美學人馮勝平、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王軍濤、《鄧小平帝國30年》等書作者阮銘、《北京之春》主编胡平、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所研究員張艾枚、哥倫比亞大學學者張博樹博士、“公民力量”(Initiatives for China)副主席韓連潮博士、政治評論家何岸泉、《世界日報》副總編輯魏碧洲、《重審林彪罪案》《解放軍與文化大革命》等書作者丁凱文、《新史記》主編高伐林、紐約律師李進進博士等,威斯康辛大學陳小平博士擔任主持人。以下為會議重點整理:

陳小平:何頻先生打算建立一個中國研究院,算是作為一個成功出版家為中國與世界做點慈善事業。第一個慈善活動就是今天舉辦的中國研究院宣布成立暨討論會,討論的主題是“習近平時代”。我很榮幸被何頻先生指定為第一次會議的主持人,我決定今天光榮地承擔這個主持人的責任。今天的會議程序是,每位受邀前來的專家學者首先演講15分鐘,演講之後,再請各位上來打擂台。然後我們繼續滾動,請下一位演講。現在,我請明鏡新聞出版集團總裁何頻先生發表簡短開院詞。




 
陳小平(柯宇倩攝)

我們身處一個現實而不是夢想的環境

何頻:“中國研究院”是一個純民間的智庫,這也是許多民間研究學者的夢想。我們現在有條件成立這樣一個研究機構,是因為我們身處一個現實而不是夢想的環境:我們可以獨立地研究和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中國研究院今後舉行研討會,討論的人五個也可以、十個也可以,儘量把題目訂得具體一點,聚焦、深入地討論某個問題,這樣的會議盡量不採開放的形式,大家能更少拘束地自由述說自己的觀點。

我們有很多雜誌,很多平台,有的發表、有的不發表,發不發表、怎樣發表,由每個參加會議的人決定,整理完後,交給每個人審定。

會議也可採取演講形式,如某位學者來訪,可進行一場主題演講。當然也可以開放給大眾。
未來會看有沒有辦學術雜誌的可能,我們現在已經有九個雜誌,但這是比較大眾化的雜誌,未來要不要辦學術雜誌、要不要辦英文雜誌,我們一直在跟英文出版社、華爾街的人討論這個問題。

我們的讀者到底是誰?傳統上,學術雜誌都是學術界的人,但最近幾年發現,華爾街的人對我們研究成果感興趣的程度,遠遠超過研究大學或單位。

如果我們經費較充裕,未來不排除資助一些學術研究、專題研究。

本來我將名字取得比較小,叫“中國影響研究所”。十八大後,我和一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到華爾街作報告,在街上聊起這件事,他說你的名字不能取得太小,否則會影響研究範圍和未來發展。所以我們想,大的名字就是“中國研究院”。

中國研究院能做到哪一步,我也不知道。我們先不訂目標,能開一次會就開一次會,能出一本雜誌就出一本雜誌,能出一本書就出一本書。我們沒有黨領導、沒有股東會、沒有政治背景。我們不做了,也沒什麼。

陳小平:馮勝平最近上書習近平,造成很大影響,也收到許多國內的反饋意見,現在就請馮勝平先發言。(《調查》特刊 第八輯)

    
訂閱《調查》電子版
http://www.pubu.com.tw/store/115484?apKey=fedd22f528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