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

中國總理大位之爭


薄熙來庭審的最後陳述透露出,其與李克强的總理之爭才是案件的核心。

薄熙來在庭審時之最後陳述值得細細研究。濟南中院在微博公佈時刪去之部份,尤值得分析。薄表明他並未覬覦總理大位,原話是「眾所周知,十七大以後,中央的人選其實已經確定,李克強同志任總理已經是確定的事情。」這句話被審判長打斷。毫無疑問,這才是延宕一年半的薄案之核心。筆者過去曾一再強調,薄案乃中共建政六十多年來的最大政爭,且並非路線之爭,而是權位之爭。如今大幕落下,若結合薄之陳述,再回顧這一年多來的種種表徵,不難發現,這場政爭中,其實雙方都有誤判的部份。

薄在陳述裏首先描述了他對中共的感情。作為中共太子黨中的佼佼者,薄的這段表述可謂情真意切。這僅僅只是一個鋪墊,用來證明自己違心承認大單是為了保留黨籍。以他對中共體制的了解,他認為保留黨籍是可能的。但「沒想到我一承認,緊接着是開除黨籍開除公職,然後就是移送司法審查。速度是如此之快。」這說明,從中紀委審查開始,對薄就沒有「保留黨籍」這個選項。薄對事件性質的認定,與最高層的判斷顯然是不一致的。

還有一個細節可以佐證此點。在中紀委審查開始後,薄給中央寫信,表示要留在重慶,再做一屆。易言之,薄在被中紀委審查之時,把繼續留在重慶做市委書記視為一個可企及的目標,可見他當時的判斷是樂觀的。他甚至都沒把自己和之前的陳希同、陳良宇做對比。假如他認為中央的決定是「雙開」,他一定會請求中央,讓自己像趙紫陽那樣做一個普通黨員。所以他表示「沒想到」,而且抱怨「速度是如此之快」。

那麼,薄熙來到底有無擁兵踐祚之心?從已知資訊看,實難判斷。去年總理記者會上,溫家寶將重慶與文革掛鈎,外界紛紛認為薄熙來大勢已去,薄居然還請求「留在重慶」。如果不是緩兵之計,那麼只能是他自度罪責不重,只對王立軍逃館事件負有責任。這個認知,與中央去年3月「路線之爭」的定性差距太大。薄在自我陳述中,也表示了這個意思。

之後的4月,《解放軍報》半月內刊出九篇擁胡的文章,軍方高層多人借此表忠。同時,地方大員也在各地黨報表態,挺胡斥薄,所謂「團結一致,緊密圍繞」。可見在高層內部,與薄有關聯的人會被認為「不忠」。這些表態行為,是三十多年來的第一次。上次地方及軍方大員對真理標準討論有過表態,轉載即意味着「擁鄧反華(國鋒)」。不論薄本人在3月9日如何自我辯白,但到了4月,薄案開始升級,中共最高層已經認定薄有更大的野心。這已經不是路線之爭,是你死我活、成王敗寇的逐鹿之戰。

薄也提及「說我有做總理之心,這完全是不實的。」在薄案之前的幾年中,「取李代之」是一個廣泛的說法,以中共的政治規則,這種傳言必須不能承認,但也無法公開否認。薄直至在庭審的最後陳述中,才有機會否認這個流佈多年的傳言。也許中共高層掌握了薄有更大野心的證據,但是,局委想做常委,卻也正常不過。只能說,去年4月各地的表忠行為,是高層對薄案過度反應的結果。

薄的自我供述裏,將所控貪腐罪名否認,又合理地解釋了王立軍事件,表明他從始至終的認知就是如此。不論如何,這場政爭已然落幕,許多待解之謎,只能留待將來了。

戴若瑜
內地媒體人

香港   蘋果日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