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檢討台灣憲政民主體制的缺失

旺報 【林建甫】
 這一次的台灣大選競爭激烈,過程平順,足為表率。然而台灣民主政治體制,有潛藏的缺陷,未來能否每次都有美好的結局,值得探討。

 此次選舉能夠達到這樣好的結局,與兩位候選人的性格有關。兩人都學者性格,都是謙謙君子,不願意用負面的手段抹黑或莫須有的攻訐,更不用說賄選;選風乾淨,是一場「揖讓而升,下而飲」,尊重選舉結果的君子之爭。

 然而檢討台灣的民主政治體制及運行,兩黨五五波,勢均力敵的選舉實力,是否未來都能夠如此順利運作?遇到不是馬、蔡的政黨領導者,會不會為求勝利,不擇手段,造成令人難以接受的選舉結果,甚至引來社會更大的動盪?2004年的兩顆子彈歷史是否會重演,就是這次大家最擔心的。

 這次立委選舉,很多選區競爭也非常激烈,勝負都是幾百票。因此開票過程高潮迭起,互有領先或是一直期待翻盤而未果,造成候選人及其支持民眾不能釋懷。這是單一選區制度造成的,贏者全拿,輸者什麼都沒有。但每區都輸個一點點,整體結果,政黨更難接受。檢討選區的劃分、恢復中選區制度都是必要的考量。

 在台灣,選舉競爭激烈的原因還有藍綠板塊相近且制衡的觀念深入民心。從這次政黨票來看,民進黨加台聯的44%與國民黨加新黨加親民黨的51%相比,藍綠板塊現在是7%的差距。因此這幾年雖然藍綠略有消長,但板塊僵固情形還是沒有改變。

 制衡觀念的解讀也是重要的問題。台灣選民的制衡觀深受美國的影響。而美國的兩黨制及總統制下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完全獨立,互不隸屬,互相制衡。在台灣發展的結果就形成僵局。

 制衡的潛移默化下,選民一方面是同情弱者,一方面認為需要一個強大的反對黨,才能夠抗衡監督執政黨。也是這個想法,選民很快忘掉 2004年的貪腐,不但願意給民進黨再一個機會,更急切地希望民進黨強大起來。甚至很多人也認為再一次的政黨輪替,才能使台灣更加民主。然而在這殷切的推動平衡力量之外,選民對蔡英文的任何具體政策並不熱衷。這也造成蔡英文被藍營批評為空心菜,但對綠營及偏綠的中間選民,他們不以為意,以為制衡就能讓國家進步。

 台灣的憲政體制的另一個困境是,在經幾次修憲後成了半總統制或雙首長制後,當兩黨勢均力敵,總統跟國會多數不為同黨時就產生大問題。

 其實民主制度在先進國家大部分採用議會內閣制。議會內閣制是以議會(國會)為權力核心,行政系統受議會的節制,行政權與立法權合一,內閣政府則對議會負責。而且內閣制一定是多數黨組閣,不同於總統制的制衡理念,議會內閣制的基本原則是責任政府,不但個別之閣員需對議會負責,內閣整體亦需對議會負責。選賢與能背後需要更好的憲政體制及選舉辦法,台灣才能真正長治久安。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金組召集人)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