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1日星期四

中國新版護照在“形塑論述”


 
 
中國新版護照在“形塑論述”
 
《外參》記者柯宇倩/一張護照上的小地圖,引發了一場大爭議。中國新版護照將南中國海、台灣等地納入版圖,導致多國嚴正抗議,但東盟國家有各自的盤算,面對軍事、經濟力量強大的中國,東盟連對外一致口徑都做不到。
 
新版護照在“形塑論述”
 
199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戰略後,中國的外交就可說依照這一方針進行。但近年來中國在外交上表現出強勢態度,中國告別低調“韜光養晦” 策略的說法也不脛而走。《紐約時報》報導,北京重建“大中華”的構想被廣泛視作中國的核心利益之一。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要求中國政府對零散的爭議領土採取更為強力的控制,在這種情緒的煽動之下,中國在亞太地區各處捲入了多起領土申索糾紛,爭議領土包括喜馬拉雅山區的一大片荒涼土地,也包括南海的一些半沒在水中的礁石。
 
福特《外參》分析如果說中國的武斷舉動,與逐漸遠離“韜光養晦”有關,是因為中共菁英傾向更衝突性的外交方式,則這種情勢的起因,可能是因為金融海嘯、美國債務和預算危機後,北京認為美國的力量相對較弱了,綜合國家實力的差距改變了,除非美國能和中國的鄰國合作,否則這個情況還會持續。
 
也有些分析認為,中國近月來的強硬態度與中共十八大換屆時想表現出的國家主義政治立場有關,福特指出,如果真是這樣,則中共現在就會冷靜下來,地區衝突也會更少。
 
貝克表示,中國想在世界舞台上施展手腳,或是受了“百年恥辱”觀念的影響。他對《外參》分析,從新版護照的事件上可看出中國長遠的政策走向。“我想這是受中國‘百年恥辱’觀念的驅動,這段期間,中國必須眼看西方在亞洲創造自己的歷史。現在中國已崛起成一個全球力量,中國覺得也必須創造自己的歷史,好彌補過去的委屈。”
 
有評論呼籲中國在民族主義與外交關係之間做出平衡。《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領導人必須在有關領土爭議的問題上謹慎拿捏,既要平息國內民族主義壓力,同時也要力求不破壞與別國的經濟關係。今年9月中國國內曾爆發抗議活動,起因是中國與日本在東海的島嶼主權之爭。抗議活動時不時失控,中國政府官員為此不得不呼籲民眾保持冷靜,而中國領導人當時還在繼續抨擊東京在爭議島嶼問題上堅持的立場。
 
《華爾街日報》認為,此次爭議不太可能對中國與其它亞洲國家之間的關系造成重大破壞。不過,這讓外界得以了解中國引發的緊張關係,究其原因就是中國與日俱增的經濟和軍事影響力,以及它對長久以來自稱本國領土的愈發自信態度。
 
福特《外參》分析中國在護照上的作法非常“帝王”式(imperial)。過去幾世紀來,中國都是採用這種方法來維護自己在道德和立場上的主張,即使即使這樣的作法只是一場內容空洞的表演。
 
福特舉例,歷史上,外國商人抵達中國邊境時,中方會設宴款待,中方的理由是,這些商人是官方派來進貢的使節。“雖然他們通常不是使節,但他們在意識型態層面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滿足了中國的自負、強化了中國合法化‘世界政治和道德中心’的描述。”
 
隨後的18世紀末期和19世紀初期,福特《外參》指出,一些西方使節抵達清帝國,試圖建立歐式風格的司法平等外交關係,這些使節被帶往中國各地,旁邊跟著一塊中文牌子,上頭錯誤地將這些使節描述為來此向天子進貢的使者。
 
福特說,幾世紀以來,中國的許多王朝和外國政府談判時,均採用“不管實際情況如何,都要在象徵意義上讓皇帝看來凌駕在這些野蠻人之上”的方式,即使在所謂的“百年恥辱”期間,歐洲也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讓中國接受“其他國家並非中國皇帝附屬”的外交禮儀。
 
“中國的現代外交關係也顯示出類似的態度,中共官員經常將北京描繪成善意、無私的,其他國家的舉動都是粗魯、自私和別有用心的,中國喜愛、似乎也必須把自己描繪成世界體制的善良核心,幾乎不論是在物質現實和經濟力量上,或政治文化和政權合法性上。”福特說。
 
孔子曾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福特認為,中國目前採用的策略可說是現代版的孔子“正名”思想。中方相信,應該藉由設立標準,控制爭論的用字淺詞,來為政治議題“形塑論述”(shaping the discourse)。
 
“什麼事情能被恰當地描述,什麼樣的關係必須清楚說明,都是政治力和影響力的關鍵,中共在中國境內也是這樣做,他們控制訊息的傳遞、控制政治論述;在國際上,中方也希望影響世界媒體如何描述中國、外國政府如何分析中國的政策和情況等。”福特對《外參》說。
 
而新版護照的設計,只是中國想進一步發揮影響力的最新“形塑論述”舉動,福特分析,護照代表了形塑全球“中國敘述”的一種方式。這與現代中國國族主義有關,這股日漸增長的力量,是中共在1990年代初就開始系統性培育的東西。
 
2003年,中共中央黨校的副校長鄭必堅提出“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成為胡溫時代的主要外交方針,後為了避免“崛起”一詞在翻譯後產生的負面意味,“和平發展”的口號逐漸取代原本的“和平崛起”。但由於中國近年來的強硬外交立場,“中國威脅論”的聲音沒有終止過。
 
不過,王德育對《外參》指出,“和平崛起”或“和平發展”只能算是中國的一個國策,是北京領導人瞭解到,如果他們要維持一個經濟的持續發展,就必須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否則很可能形成周邊國家群起攻之的情況。
 
“經濟發展對中共來說很重要,這是中共維持政權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經濟不持續成長,很可能導致社會的動亂,接著影響自己的合法性。”王德育說。
 
雖然如此,但王德育對《外參》表示,中國國力逐漸增強後,在國際上的聲音也比較大,行為較為武斷、較會堅持自己的主張,護照地圖背後所代表的,也就是中國國力日漸增強的情況,但中國也注意到,在國際上表達自身立場時,也不應讓周邊國家,尤其是美國把它視為一個敵人,否則對於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會相當不利。因此護照事件不必然顯示中國的“和平崛起”或“和平發展”已經是過去式,不能說中國外交政策有了基本上的改變。
 
王德育認為,像新版護照這種在主權問題上彰顯象徵意義的舉動,到最後很可能都不了了之,除非雙方有更進一步的行動,目前最多的反制,頂多就是發簽證給中國公民時,把有爭議的領土也劃入自己的主權中,或另發一張簽證紙。
 
“類似的措施在中東也有,如到以色列,護照被以色列政府蓋了章後,再到其他中東阿拉伯國家,就不會被接受。”王德育說,中國周邊國家若真要採取進一步的抗議行動,可能就會動用到武力,但所有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國家,都不希望走到這一步,所以最後只可能是言詞上的爭議。
 
 
 習近平的首要焦點是境內問題

習近平已接任中共總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2013年3月將再接下國家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集黨、政、軍權於一身。不少分析認為,習近平具有軍方的淵源,或許讓他在未來外交上採取更強硬的姿態。

但羅伊對《外參》表示,目前為止,對於習近平的描述仍不多,雖然他與軍方有關係,但沒有什麼跡象顯示他會採取更武斷的外交政策,也沒有證據顯示新的領導層跟上一代領導人在長期國策的執行上會有所不同。

羅伊說,如果中國在習近平的領導下顯得更武斷,比較可能的原因是:中國社會對中國政府施加了更強大的國家主義壓力,中國菁英份子越來越覺得鄧小平的外交政策建議,也就是24自箴言“冷靜觀察、站穩腳根、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應該被摒棄。

因此,在爭議性的主權問題上,羅伊認為中國應會持續施壓,直到中國有壓倒性的規模、力量和影響力來強迫相對軟弱的對手與北京坐下來談判。

金德芳也認為國內的壓力可能影響習近平的外交舉措。她對《外參》表示,習近平會小心行事,至少一開始的時候會如此,但他也不會希望被老百姓視為軟弱。“他的優先事項是處理中國的經濟問題,如果他能讓老百姓的注意力從經濟問題上轉移開,就會騰出手來做其他事。”

“我認為習近平會首先把焦點放在境內的問題,因此他會希望見到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塞亞對《外參》表示,習近平會希望與奧巴馬在高層峰會上會面,為雙邊關係定調。在東南亞方面,目前的重點是克制、不要挑釁、運用外交手段。

不過,賽亞不認為護照的改版是經過習近平或其他新領導高層批准的。“毫無疑問,這個決策在更早之前就訂定了,因為還需耗去一些走行政程序的時間,它反映了中國對主權宣示的長遠觀點。”
 
 
 
美國伊利諾大學州立大學政治與政府系助理系主任、《亞洲和非洲研究期刊》東南亞共同編輯王德育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