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6日星期一

共識政治的兩面性

台灣最近的一次大選,流行講「共識」這個詞。馬及國民黨講九二共識;蔡及民進黨講台灣共識。台北論壇呼籲國、民兩黨要對兩岸政策達成共識。共識在政治運作裡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共識(consensus)在19世紀中葉成為英文單字,原先在拉丁字源中指涉「一個協定或一種共同情感」。拉丁字con意指「一起」和sentire則指「感覺」,就是人們一起共同的感覺。1861年形成一個提法:「構成一個國家文明的各部分之間有一個普遍的關聯,即是共識。」18世紀中葉,共識出現兩種特殊的意涵:法律的意涵─《羅馬法》的共識契約;生理學的意涵─神經系統自發的或反射的動作。最後演變成「普遍一致」的意思。

20世紀中葉共識成為重要的政治用語,指涉的是「意見一致」。所謂「共識政治」可以是根據現存的整體共同意見所採取的政策,並且避免或避開意見分歧的政策,目的是「走中間路線」或「採折衷的立場」。

共識政治的另一個意思就是避開彼此基本原則的衝突;但其負面意義就是操控式的政治,其目的要塑造「沉默大眾」作為權力的基礎,以排除或壓抑不同的意見。是以共識這個具有溫和意涵的辭彙,其實內藏強烈的情緒。

一意孤行恐挑仇恨

台北論壇呼籲朝野達成兩岸政策的共識,便具有正反兩面的意涵。好的部分是國民黨必須與民進黨進行不斷、艱苦且讓步的協商,讓民進黨同意或默認(不反對)國民黨政府與中國根據九二共識而採取的政治協商。

這當然極為困難,難於上青天。負面的意思是,共識暗含對民進黨的威脅:亦即你們若始終不同意也不折衷,我們將逕自進行既定的議程,將你們甩開。方式是訴諸民意,靠民意支持排斥民進黨進入兩岸政策議題的設定過程,理由是民進黨拒絕建立共識。

但是國民黨若一意孤行,將付出嚴重的代價。兩岸政策牽涉到最艱難的政治─「認同政治」,因為它包含了人性中最非理性的部分,血緣與情緒;一旦這部分被挑起,仇恨之浪很快就可打翻並淹沒同在一條船上的人,無分藍綠。

兩岸沒有人有特權壟斷兩岸議題,必須由國、共、民三黨以及民間提供想法和建議,公民共同參與未來兩岸的大討論與大辯論,最後的結論才是真正可運作的共識。國共兩黨私相授受的「共識」只是「共」、國兩黨之「識」的簡稱,不具正當性。



台灣 蘋果日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