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星期四

紀碩鳴:重建中國兩會最新變革



習李體制登場,圍繞重建中國,北京兩會具體提出,要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增長;改政、改稅;反腐敗、反壟斷、反通脹;法治建設、民生建設、政風建設、道德建設。


三月五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總理溫家寶作工作報告,以「萬眾一心,奮發圖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作為結尾。這是習近平新任中共總書記與其他中央常委前往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發表講話中強調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中共十八大以來至今年兩會,圍繞重建中國,總體可以概括為「一增、二改、三反、四建設」,具體為,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增長;改政、改稅;反腐敗、反壟斷、反通脹;法治建設、民生建設、政風建設、道德建設。

保增長是每年兩會必定的指標,去年中國GDP增長為百分之七點八,消費價格漲幅回落至百分之二點六。儘管全國三十一個省區市二零一三年經濟增長目標情況顯示,二十四個省區市將GDP增長目標定在百分之十以上,所佔比例接近八成,其中增速定在百分之十二以上的達到十一個,平均接近雙位數增長,不過今年中國GDP增長還是定為百分之七點五,消費價格三點五,明顯比地方要保守。

一邊是肩負增加百姓收入,提高人們生活水準,各地經濟仍需保持較快增速,另一邊卻是多地資源、環境正在遭受嚴重傷害,原有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如何處理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中央明顯要扭轉長期來不顧環境盲目追求GDP增長的發展思路,要重建對經濟科學發展的認識,要摸索健康GDP的路子。上海行政幹部管理學院教授周東華表示,自零二年來,中國的GDP每年都大大突破兩會確定的指標,原因就是盲追求速度。「GDP應該回歸到發展的本意,即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統一的目標上。」

不環保遭萬砲齊轟

談及經濟和環境的關係,與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無一例外都表示反對追求經濟增長而不顧資源環境承受力的做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說,我們要的經濟增長,應當建立在提高增長品質和效益的基礎上,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可持續的增長,是惠及民生的而不是片面追求速度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增長。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建議,應建立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將污染物排放總量納入國家約束性指標。

以大部制改革為主軸的機構改革會實施,這是今年兩會的熱點之一。兩會後,長期獨立成一體的鐵道部會撤消,併入交通部成立鐵路局,並成立鐵路運輸經營性及投資性集團公司,劃歸國資委。另外,計劃生育委員會併入衛生部。而傳說中的大文化部建設,因涉及部門及人員利益,加上意識形態的考量,還難一下子推出,大民委也暫緩推行。上海行政幹部管理學院教授周東華表示,行政改革重要的是提高行政效率,相信和機構改革配套的行政改革會陸續推出。他認為,動了鐵老大,撤銷鐵道部已經是重要的行政效率重建標誌。鐵道部成為巨大的利益集團,數十年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空白,一直在計劃體制的庇蔭下成為政企不分的典型和代表。「這一改革,讓鐵路系統進入市場化,政府背負的上萬億債務才有望解決。」

加大財稅改革是過去幾年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會是新一屆政府改革的重要內容。全國人大貴州代表盧雲輝對亞洲週刊表示,稅收涉及國家收入,但同時又是搞活、調動企業積極性的重要手段。貴州正進入改革開放的後發效應,正如政府報告中所闡述的「財稅體制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促進作用增強」。「在新時期改稅制,有利地方及百姓的積極性。」

無論是大部制改革還是財稅改革,都由新主政的李克強親自操刀。他在講話中透露,接下來的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是「營業稅改增值稅」。他說,「營改增」不僅是稅制的轉換,而且能夠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服務業的發展,推動就業,並且減輕小微企業的負擔。可以看到「營改增」如果全面推開,效應將會很大,李克強本人也稱「是繼燃油稅費改革以來又一項重大稅制改革」。經濟學家楊魯軍表示,財稅制度改革是重要的改革,因為幾乎各領域的改革最後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收入與支出關係。如果財稅體制不改革,其他改革都推進困難。

反腐敗、反壟斷、反通脹,是未來中國的艱巨任務,都關係到國計民生。兩會召開前的主流媒體調查顯示,反腐敗仍位居公眾關注議題前列。或是數額巨大的權錢交易,或是不堪入目的艷照視頻,頻頻曝光的貪腐案例,在顯示反腐成果的同時,也引發公眾對腐敗現象的焦慮。人們期待今年兩會在反腐敗方面多出實招,護佑政府清正廉潔,確保公權力為民所用。

十八大來,網絡反腐聲勢大、呼聲高。在線民不遺餘力的「深挖」「曝光」中,一些貪官現出了原形。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認為,這說明蘊藏在民間的反腐力量是巨大的,正所謂民心可期、民力可用。《共識網》、《領導者》雜誌創辦人周志興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表示,壟斷滋生腐敗一脈相承,社會對反壟斷、反腐敗都有共識,所以習李執政開局比較容易深得民心。「大家關心的是如何長久,如何建立反腐機制!雖然現在習近平抓政風,抓反腐,被認為還很表層,但我認為,這為下一步改革和制度化建設贏得時間。新制度和秩序建立需要有一個過程,我贊成先威懾,再制度化」。周志興認為,習近平十八大後,兩會前的表現是潤物細無聲,期待更大的影響還在兩會後出現。

人民首創與頂層設計

人民期待有數千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兩會上能充分體現人民首創與頂層設計相結合的反腐制度建設,以促進法治建設、政風建設。學者鄧偉志表示,重建中國,未來新一代中國領袖會突出包括法治、民生、政風和道德建設。

在今年一月,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強調,政法機關在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國政法機關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依法治國方略,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重,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念,切實肩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捍衛者的職責使命。

事隔一個半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進一步強調,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他還強調,我們黨是執政黨,堅持依法執政,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大作用,還要求各級組織部門要把能不能依法辦事、遵守法律作為考察識別幹部的重要條件。鄧偉志認為,從歷史和文化上來說,中國一直是人治重於法治的國家,明君、清官情結根深蒂固。雖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那也不過是安撫民眾的一個幌子罷了。如果有了嚴厲的懲罰機制,誰敢不「依法治國」及濫用權力?如果執政者不畏懼司法權,凌駕於法律之上,再好的法律也不能阻止「惡治」。他指出:「中國的法律制度正在完善中,但距離法治還很遙遠,這是重建中國之本。」

兩會召開前夕,政府出台房市調控「國五條」,又頒布基層診療十元人民幣看診,中職教育計劃全面免費,一天內三項善政相繼出台。涉及民眾關心的住房、醫療、教育三大領域,這些正是長期被網絡、坊間吐槽(嘲諷)?深感焦慮的「三座大山」。惠及社會底層百姓的利民措施,被認為是習李新政民生建設的序曲。

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今年政府主要工作提出四方面建議,其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全面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準」有關民生問題篇幅長、著墨多。今年入冬,習近平、李克強都深入到中西部民間最貧困地區考察民情,標誌性意義是未來改革、發展都會立足民生,關注民生將是長期戰略。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我們必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強社會建設。」民生建設制度化?常態化是未來政府制定發展政策的特點。

從嚴治黨須有魄力膽識

習近平上任即嚴行峻令,中央政治局會議出台改進作風的八項規定,一經公布就引發了海外華文媒體的高度關注。中共新領導層履新不足一月,便通過具體細緻的革新規定,從自身做起改進作風,不但呼應了習近平早前要求黨員「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決心,而且顯示出新一屆中央領導層坐言起行從嚴治黨的魄力膽識。全國人大代表張雄對亞洲週刊表示,他是連任代表,今年參會感覺到新人新作風,有不少改變。他認為:「改變政風,是要把政府的決策力、執行力和監督力三者互相制約,並以制度保障人民的監督權力,這樣才有希望保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他相信,十八大開局之年,將是重建政風的開始。

楊魯軍表示,黨風、政風建設關係到執政基石。「後來又發展了禁止進高檔場所、禁止餐桌上的浪費到光盤行動,這很重要,中國官場晚清時奢靡、腐敗導致朝廷崩潰,羅馬帝國淫亂成風,最後一場天火把整座城燒光。習李的措施帶有扭轉政壇之勢」。他表示,政風建設一定要制度化、常態化。「新政要接地氣,整頓官場作風很好。最終要接受老百姓檢驗」。

中國仍然需要高速增長,但更要明確發展經濟與民生、環境、社會文化的關係。要確立依法執政、限制權力、監督官員的體制。中國仍然會在較長時間由共產黨執政,但要確立民主政治,執政要更透明、開明,還權力於人民。兩會讓民眾期待,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這一屆政府要擔負起重建中國的歷史重任,中華復興要從重建中國開始。亞太交流與合作基金會執行副主席肖武男對亞洲週刊表示,基於這樣的背景,今年兩會有五大亮點:一,整體換屆展示領袖、領導新貌;二,開啟了機構改革的大門,聽樓梯響了多年,終於看到人下來了;三,李克強總理的記者會將是執政新理念的展示;四,習李新政風在兩會中具體實施;五,體現重建中國的未來想像。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奮起,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五十一點九萬億人民幣(約合八萬二千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一個曾經為溫飽、生存發愁的國家,人民生活總體上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過,很長一段時期依靠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式改革發展,在摸著石頭探路過河的同時,也將泥沙帶進了河。貪污腐敗、社會不公、法治不彰、人民不能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社會缺乏公義道德等現象,令中國發展中,在公平分配、產業建設、廉政要求等不少領域走了彎路。

新一屆政府上任初始,面對的是中國貪腐到達了歷史的最高點、民怨到了隨時爆發的激點、改革開放進入新拐點、習李執政要開創新起點的現實。二零一一年,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各類職務犯罪案件三萬二千五百六十七件,涉及四萬四千五百零六人,這個數字逐年增加,不斷攀登歷史頂點;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公布,中國二零一零年發生了十八萬起抗議和騷亂等群體事件,較十年前增加了三倍以上;至三十年來的後改革開放期,改革越來越變為只是時髦的口號,「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成為共識;實實在在的改革,踏踏實實為百姓做事,讓共產黨執政重新走上為人民的征途需要一個新起點。

前全國政協常委、知名社會學家鄧偉志對亞洲週刊表示,這二十多年來中國不是沒有瑕疵,而是有瑕疵,有不少瑕疵的。「有瑕疵就要糾正,需要重建。重建不是推翻前朝,而是樹立新風,以正能減少負能,復興就需要重建。」

鄧偉志曾經通過他的社會研究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和政治社會發展失衡,出現十大社會矛盾,包括權力集中、社會不透明、輿論一律、腐敗盛行、貧富懸殊、變相世襲、道德滑坡、剝奪農民等,這都堵死了政改之路,需要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得以糾正,得以重建。

鄧偉志認為,本屆兩會新領導上任,少包袱和框框,有條件重建執政威望,有條件重建執政為民理想,有條件重建一個一心為民的中國。越來越多的跡象可以看出,中國新一代領袖習近平,正一手擎起毛澤東,另一手緊隨鄧小平,要重建一條通往中華復興的中國路。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