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7日星期日

西方人眼中的汪洋:備受期待的改革家?


《名星》編譯 艾米娜 記者 洪燕雯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約翰·桑頓中國中心(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與路透社“鏈結中國”(Connected China)的汪洋檔案相當簡單,媒體報導也不多,相關紀錄不脫歷年中文報刊資料的內容。

1955年安徽省宿州縣出生的汪洋,學歷是中央黨校政治行政學學士、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工程學碩士。他17歲遭逢父喪,便進入安徽宿縣地區食品工廠,頂替父親留下的工人職缺,20歲加入中共。

汪洋後來成為宿縣地區的團地委副書記,之後歷任安徽團省委宣傳部部長、副書記,安徽省體委主任、黨組書記。1988年,他升任安徽省銅陵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之後歷任安徽省計委主任,38歲便擔任安徽省副省長,1999年升任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發改委)副主任,2003年升任國務院副秘書長,2005年升任重慶市委書記,2007年調任廣東省委書記,並在中共十七大上進入中央政治局。2012年中共十八大,他當選連任政治局委員,次年任國務院副總理……仕途可謂平步青雲!

在家庭背景方面,這兩份西方機構蒐集的資料顯示,汪洋出身社會底層家庭,所以父親早逝後,排行老大的他就輟學,幫母親一起養家。汪洋被視為胡錦濤的門生,兩人關係可追溯自1980年代初期,胡錦濤當時是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第一書記,而汪洋則在團省委當副書記。

檔案也提到中國媒體報導,1990年代鄧小平的賞識,是汪洋官運亨通的重要原因。1988年汪洋以33歲之齡,出任安徽省銅陵市委副書記與代市長,三個月後真除。被當地人暱稱“娃娃市長”的汪洋,在銅陵的四年任期,清楚展現他的改革與創新意識。

前三年,汪洋與地方保守勢力耐心交流、爭取支持。1991年他或見時機比較成熟,便決定承擔政治風險,在《銅陵報》發表《醒來,銅陵》一文,文中呼籲“……改革大潮洶湧澎湃。歷史不允許我們躺在計劃經濟上酣睡了。必須解放思想,向一切僵化、陳腐、封閉的思想觀念開刀……”

據相關報導,《醒來,銅陵》隨後被北京的《經濟日報》略作刪節後刊登,該報並策畫相關系列專題,一舉引起全國巨大迴響,各地熱烈辯論,《人民日報》亦發表了社論:《醒來,不僅僅是銅陵!》呼應汪洋的主張。那場大討論,後來甚至被稱為“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第一場思想大討論”。

“娃娃市長”汪洋由此名揚中國,被中央領導稱為“有改革風範的少帥”,引起高層與鄧小平的稱許。鄧小平並於1992年南巡途中,特地在安徽蚌埠接見他,會見後鄧小平對這個年輕人印象深刻,認為汪洋是個人才,當年他便升任省級領導。

目前汪洋被視為國務院新總理李克強的團派盟友。2011年底廣東陸豐烏坎村民抗議村官貪腐,村民被警方封鎖11天,直到汪洋所領導的廣東當局承諾落實地方自治,舉行選舉,並徹查前村里幹部強佔土地一事,對峙局面才緩和。後來抗議活動者甚至被選進村委會,汪洋的領導風格因而令人稱道。不過汪洋對此刻意淡化村民自治的層面,堅稱選舉“完全遵守當前中國法規”。他當時公開澄清說:“我們只不過是全面落實白紙黑字的法律法規。僅此而已。”但他處理沸騰民怨與維權事件的手法,讓他改革形象更加鮮明。

汪洋的政治前景與政策偏好如何?他在國務院、發改委等中央政府機構中的歷練充分,在省這一層也在安徽、重慶與廣東三個完全不同的省級單位主政,西方一度認為,如果政治局常委會維持以往兩屆的九人,汪洋應該就能順利晉升。
重慶前市委書記薄熙來倒台前,常被外界視為汪洋的主要競爭對手,甚至有“既生瑜,何生亮”的說法,一些人還推測這兩人必有“瑜亮情結”。他們的政策之間的分野,被視爲中共黨內兩條不同路線的對峙,並引申到兩人是“誰先入常”的政爭對手。如今薄熙來倒了,汪洋看似贏得勝利,但太子黨其餘勢力應該會試圖阻擋汪洋扶搖直上。

檔案還提到,汪洋新職務必須面對的改革重點,包括將中國經濟由過去依賴廉價勞力的出口導向模式,轉型為以內需市場為主的創新驅動型經濟;促進黨內民主與村民選舉;增加媒體的透明度;以及更大膽的政治改革,等等。

檔案的附註稱,汪洋的相關報導,主要參考明鏡出版社的《汪洋傳:中國政壇那匹“狼”》、《諸侯爭鋒》等系列叢書、以及《大地周刊》的相關報導。

http://cwbbooks.com/product_images/w/172/__78321_zoom.jpg

《汪洋傳:中國政壇那匹“狼”》(明鏡出版社)。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的汪洋檔案,不少來自明鏡出版社叢書。


汪洋改革備受期待

路透社3月15日刊登的《中國改革者汪洋——中國新副總理》一文稱,汪洋領導中國出口第一大省廣東的執政期間,累積了社會改革與政治改革的名聲,他後期改革雖然盡可能低調,不刻意追求媒體曝光,但仍未能順利進入政治局常委會,可能反映了中共黨國大老們對汪洋仍有戒心,顧慮他的改革方式太過自由。

汪洋在國務院副總理中分工管三農事務,他必須推出適當的農業政策,引導中國對農業加強規範、推動發展,進而改善國家長期的糧食安全水平。此外,中國政府計畫在未來十年內,以40兆元人民幣規模的預算,帶領4億農民進入城鎮化,達成全面小康的階段目標,打造以城市消費者驅動的富裕國家,這個中國城鎮化進程,主要戰場也在農村。

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國需要將商業、第三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技術,帶進農村,進而在供水量下降、農地與農民人口減少的同時,仍然能夠有效增加農業生產效率。此外,在農村蓬勃發展各類農業企業的同時,中央也必須小心監管農村土地轉移的過程,防止城市與農村收入差距繼續擴大,保護全國農民的生計利益。

對於農村土地問題,汪洋並不陌生,2011年底烏坎村的農民維權事件,汪洋的處理方式贏得外界一致好評。

不過,也有政治觀察家認為,汪洋過去的改革本性已經在相當程度上變得妥協於政治現實。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農業和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教授受訪時就表示,負責改革中國農業的汪洋,未來推動政務可能會綁手綁腳,他說:“我認為新領導會持續目前由中共中央與國務院規劃的農業政策思路,至於農村城市化問題,恐怕很難有突破。”(《名星》第2期)

《名星》第2期電子版
http://www.pubu.com.tw/periodical/22469?apKey=fedd22f528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