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星期五

港媒:中共三中全会改革研判 李克强排兵布阵初见成效

\

本港媒体《成报》日前发表文章,论述分析李克强政府的施政方针与改革进程,作者范京平,文章如下:

  导言:8月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三中全会”将在11月召开,坊间普遍认为是宣示中国第四轮改革加速启动。前三轮改革在机遇期上分别瞄准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加工工业迅速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及2001年中国加入WTO。分析人士认为本轮机遇期,中国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方面将有更为实质性的举措。

  中国新一届政府运转将近半年,每周一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已召开21次。李克强总理带领新一届政府,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念,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围绕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三大任务,力推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新航初启,李克强总理坚持稳中有进、稳中有为,抛弃传统思维定式,采取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系列举措,促改革、稳增长、惠民生,攻坚克难,初见成效。

  施政开篇:重点明确 改革自身

  3月18日,李克强率全体副总理、国务委员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明确了总理和各位副总理、国务委员分工;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方针公之于众。

  3月20日,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着重就做好政府工作提出了要求:要有全局意识,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谋大局当中抓重点,锐意改革形成长效机制,把有限的钱花在建机制、增效益上,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效率。

  新政府组建后的第二周,《国务院工作规则》出台,为新政府处理国政建章立制。

  3月27日,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常务会议,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项举措和对策予以落实。

  李克强出任总理后,提出的第一个改革措施就是对政府机构的自我改革。其一,精简国务院机构;其二,将行政审批制度削减三分之一。他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激发社会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助推稳增长、调结构,打造“经济升级版”。

  5月13日,他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发表讲话,再次发力推动机构改革。此前,他还同各位副总理谈了工作分工,大家齐上阵,共推机构改革。内地机构改革正式发轫。此次机构改革方案的核心、抓手和突破口是转变政府职能,而转变职能的要义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5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

  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督促检查的通知》,督促落实新政府倡导的简政放权。

  截至7月,新一届政府总共取消和下放了215项行政审批事项。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的任务已完成了近三分之一。

  发展开局:打造引擎 经济升级

  李克强总理准确研判经济形势,坚持走经济发展新路。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只能走改革新路,推动经济转型。 李克强是经济行家里手。他深入实际,广泛听取意见。他到江苏上海、环渤海等地考察,与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专门听取发改委的经济形势分析。他强调把握宏观经济走势要增强预见性,要“站稳脚跟”、着眼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依靠制度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李克强总理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3月底到江苏、上海考察时,他同意并推进建立上海自贸区,这不仅对上海,而且对长三角、长江流域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意义重大,这也是以自贸区建设构建新引擎。此举已经得到中央政治局批准。

  二、6月初,总理到河北考察时,提出加快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建设,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新引擎。

  三 、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李克强指出,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协调推进“新四化”,发展和提升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最近,正加快推动一些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大项目在北京落地。

  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新一届政府开局就确定在黑龙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黑龙江是我国的大粮仓,这必将大大推动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进程。

  五、推动中瑞自贸区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6月14日的国务院第十二次常务会议上,新一届政府面对欧盟的“双反”,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以“光伏国六条”扶持国内光伏产业。李克强力挺光伏产业,要求培育光伏产业国内需求,助推能源产业升级。

  除了光伏产业,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对节能环保、信息消费等产业的发展做出部署。这些措施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利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施政大计,无不关系到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下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现在的政府决策不是重在应急,而是强调长短兼顾,努力在治标的同时,把治本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这个特点越来越清晰。”

  改革为先:释放红利 全面推进

  新一届政府改革会有多大动作,是人们判断新政府的决断力与魄力的试金石。 

  李克强的态度是:壮士断腕,言出必行,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变相游戏。而释放改革红利,令其惠及全体人民,则是李克强推动各项改革的出发点。振奋人心的“改革红利论”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半年来,一连串的改革动作相继推出,以增强社会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3月26日,出台了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及税费改革的措施。

  同日,推出关于近期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

  4月10日,国务院第四次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通过实行“营改增”,激发企业活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去年1月启动试点以来,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在5月6日举行的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就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他提出,改革重在行动,要扎扎实实、不停顿地向前推进。要把已经看准、具备条件、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项目抓紧推出,干一件成一件,不断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会议确定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农业农村、科技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

  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6月1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提出金融改革要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促进扩大内需,扎实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李克强要求,要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支持企业“走出去”。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信贷需求,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李克强继续实行稳健的金融政策,不走传统路径,不简单“放水”注入流动性。

  李克强多次强调,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硬任务。要分门别类抑制和消化严重过剩产能,让先进产能的作用发挥出来。

  半年来,无论是政府机构及职能改革,还是经济领域改革,每行一步,其难度都超过早期的改革。深水区的改革的确不易。短短半年,只能预示五年改革蓝图的方向。但这最初的一步步已经将新政府改革的决心、智略展示在世人面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新一届政府更加强调改革的作用,现有一些改革措施、方案、试点正在实实在在地推进,充分体现出新一届政府加快推进改革的决心、“向改革要红利”的意图。

  民生至上:转危为机 产业升级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秉持 “行大道,民为先,利天下”理念的李克强总理,将民生放在至高地位。

  李克强和他的同事们十分清楚,改革开放至今,在发展中积累与衍生的各项问题令他们日夜牵心。人民的望治之心十分殷切。新政府必须争分夺秒予以解决。

  在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提出,要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政府要做好民生保障。“政府要织好一张覆盖全民的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基本住房、特困群体……都是李克强这张“保障网”考虑覆盖的范围。

  在谈到住房保障时,李克强提起了他一直非常关注的棚户区改造问题。他说:“去年年底我请住建部调研,发现城市里各类棚户区还有1000万户以上,如果再加上危旧房、不具备现代居住条件的住房,大概涉及一亿人”,“我们要尽力去改善。”最近,他又强调,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在谈到医疗保障问题时,李克强说:“大病保险没有覆盖到的人口比例虽然不大,但在新闻中出现的一些‘等钱救命’、‘无家可归’等情况,对我们的社会道德底线是极大的冲击。”“应该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改革财政体制”。

  李克强做事从来不就事论事,他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为契机和抓手,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

  3月26日,国办发出《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所针对的是去年北京的“7.21”水漫京城及大江南北诸多大城市的“水淹七军”。

  4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及时回应民众关注的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他乘势推动食品工业振兴,打造优质国产品牌,增强消费者信心。

  5月8日,在研究应对禽流感时,他强调推动家禽业和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在应对“三安”问题时,他推动与安全生产有关的产业升级。在应对大气污染时,推出“十项重大举措”,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环保等产业的发展。

  4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及时回应民众关注的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他乘势推动食品工业振兴,打造优质国产品牌,增强消费者信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5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九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要求落实现有政策,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完善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促进就业公平。该次会议还专门就扩大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问题作出切实安排。

  一些专家指出,新一届政府在改善民生时,以全新视角和思维,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领域的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既能改善民生,又能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宏观决策时的“两难”变成双赢甚至多赢,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应对挑战:科学决策 创新理念

  李克强接任总理职务后,正厉兵秣马于深化改革之际,禽流感(H7N9)突然袭来。禽流感的再次出现,不仅给民众带来恐慌,亦给农业、养殖业、餐饮业、旅游业整个产业链带来巨大影响。有了十年前应对“非典”及其后的禽流感经验,此次新政府在处理时游刃有余。新政府既高度重视,又不给市民带来恐慌,科学把握防控与舆论关系,并大力增加透明度。新政府的成功应对给人们以信心。

  4月20日雅安地震,李克强在飞机上召开紧急会议,强调生命第一,抓住黄金救援期,科学施救。他乘坐货运直升机直飞灾区,要求以对人民生命最大的负责态度来进行救灾。他以手电为照明、在帐篷里主持召开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并夜访临时安置点。大灾面前,李克强总理精力充沛,工作紧张、高效。舆论称赞,总理“速去速回”、“干净利落”。

  在地震当天,他就明确下一步工作由省级政府全面负责,明确“指挥部提要求,国务院给支持”。这份果断决策的魄力,引起中外媒体热评:“此举与他所承诺的'地方能管的要交给地方管理'的'政府放权'相契合,是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为政的聪明人做法。”“此次救灾,清晰地向外界传达出他立足于建立高效、现代型的政府模式。”

  在新一届政府前行的路上,可谓荆棘处处,一件件天灾、人祸接踵而至,而这些突发事件又牵动着人心,关系到稳定,影响到信心,对新政府执政能力形成严峻的考验。

  甘肃岷漳地震发生后,李克强一直惦念着灾区群众。李克强强调,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科学有序有效应对灾害的机制。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是最宝贵的,救灾、安置、重建都要围绕这个中心。二是坚持科学应对。要根据灾情级别实行分级负责。总结多年经验,抢险救援和应急救助工作一般以地方为主,便于就近统一指挥、提高效率,中央给予必要的帮助。灾后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中央要根据情况给予必要支持。三是坚持合理把握政策。依法依规,科学制定标准,既有利支持灾区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又有效促进群众自救自强,战胜困难。四是坚持因地施策。政策措施不仅要强调一致性,还要考虑特殊性,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实际。五是要向全民普及防灾避灾救灾知识,在灾难面前,知识就是力量。

大公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