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星期日

孫慶餘:平心看謝長廷搭橋之旅

謝長廷登陸引來眾聲喧譁,各種雜音都有。綠營是懷疑、憂心或樂觀其成莫衷一是。藍營是祝福、訕笑或反諷兼而有之。合理的看法卻是:登陸時機難得、破冰人選恰當、選擇題目正確、過程順理成章。謝若成功,他將成連戰式黨內大老(大老比老大更適合兩岸折衝),民共交流也將水到渠成。對民進黨來說,謝此行定位應是搭橋者及搭橋之旅。

創日後交流條件

為何說登陸時機難得?與民進黨內質疑的中共十八大換屆、釣魚台衝突等「多事之秋」相反,民共關係突破在中共高層換屆前夕反而是好事,中共安排來訪也從未因事忙失禮,「中國式周到」舉世聞名。而台灣內部正逢選舉大空檔,馬政府為內政經濟焦頭爛額,聲望空前低落,正是民進黨「務實」而非務虛的大好時機。錯過中共換屆及國民黨慘澹、飽受中共抱怨時期,民共突破有可能「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為何破冰人選恰當?當過黨主席、行政院長、民進黨提名總統候選人及民進黨民國86年主要創黨者,有誰比謝長廷在黨內資歷更高?有誰比他更早提出「一國(中華民國)兩市」、「一中憲法,憲法各表」?他才是最早的「一中各表」倡導者。而這正是兩岸交往的底線。蘇貞昌提名他負責兩岸事務或兩岸關係突破,合乎情理也合乎中共期待,是「正確的人擺在正確的位置上」。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民進黨千萬勿以為還有比謝更適當的人選了。

為何題目正確?對政治主張迄今格格不入的民共兩黨,個人訪問不代表黨是最佳方式,訪問題目亦以民間事務為宜,赴「北京」參觀調酒既非政治卻又充滿政治想像,確實高明,可重可輕又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陸學者說得好:「他不用也不是投降,而是來傳播友善,共產黨與民進黨間總需要替日後交流創造條件。」搭橋之旅避開惱人的政治議題、政治氛圍,更能為日後交流創造空間,這是民進黨與國民黨「破冰之旅」最大不同之處。

用心良善應稱許

為何過程順理成章?有人認為謝祭祖哽咽是表演,說這話的人堪稱「政治泯滅人性」。誰無父母祖先,台灣先民橫越黑水溝,為後代尋安身立命處,後人能不緬懷恩澤嗎?同時政治就是表演,連胡會不是表演嗎?更早辜汪會不是表演嗎?要看表演對生民國脈是否有助,能否突破冰封現狀,而非表演本身。若用心及結果良善,任何表演都屬順理成章,值得稱許。

艾薩克森的《季辛吉傳》說,季打開中國之路後,「改變了美國公眾對外交政策的認識。直到那時,美國參與的世界事務都被描繪成善惡之爭。而現在,外交政策突然有了非常不同的東西,不再是好人與壞人的冷戰衝突,而是一張模糊難分、善惡相交的複雜關係網。」謝長廷搭橋之旅後,攤開在民進黨傳統信眾面前的,正是這樣一幅畫面。

作者為資深政論家

台灣  蘋果日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