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日星期三

習近平主導下外交必將較前任更活躍




《中國密報》編譯 楊芬瑩

 國通”、“知日派”活躍

   316日十二屆全國人一次會議後宣布重要內閣異動,其中,外交部人事包括:負責外交及對台事務國務委員戴秉國卸,職缺由原外交部長楊潔篪升任;國台辦主任毅升任外交部長;駐美大使則由原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接任。中國外交最重要的個職務,分別由熟稔美國、日本事務的菁英接任,足以顯示國領導人習近平主導下的外交政策,必將較前任更為活躍。
  戴秉國

  《華盛頓郵報》引用前外交官與外交政策專家的看法稱,中國外交系統此次人事調整,由“知美派”楊潔篪升任國務院委員、“知日派”王毅執掌外交、熟悉美日國情的崔天凱派駐華府,足可映中美與中日逐漸升的緊張關係。

  一直以來,中國一直由解放軍少數意見未必一致的將領以及中共高層來主導國家外交政策,這次終於由外交專業官僚執牛耳,部分人士看好他們能補強中國外交政策的較弱環節──建立內部共識、並加強中外關係的專業平。

  不過,楊潔篪與王毅皆非中央政治局常委,這意味著兩人仍需仰賴中央政治局和常委的支持,才能推動大數決策。以中日釣魚島爭議為例,消息顯示,國務院對釣魚島以及周邊爭議海域的其他岩石礁島所組的任務工作小組,便由習近平自己主導,但即便楊潔篪與王毅並不具實際決策權,但他們仍能發揮微妙的關鍵影響力。一位與外交部關係深厚的匿名中國專家,向《華盛頓郵報》說明楊潔篪與王毅在內閣扮演的角色:“任何涉及中外關係、戰略利益、甚至敵對行動的事物,他們的任務在前線收集情資,做為進一步決策的依據。此外,他們也是實際接觸他國外交人員、與之建立信任、並代中國利益的人。就大局來看,他們的工作影響深遠。”

  楊潔篪的前任──分管外交事務的國務委員戴秉國,外語學院畢業後因俄語專長進入外交部蘇聯東歐司工作,他雖非中央政治局委員,但過去在中國處理朝鮮核武時,仍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外交團隊面臨的挑戰

  在中國開始對外開放、深化國際觀之際,《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媒體認為,外交團隊未來馬上面對的挑戰如下:

  一、源於中國的網絡攻擊:指桑罵槐多年後,美國終於直接點名中國政府,要為美國政府、軍方、媒體與企業網站或資料庫遭遇的黑客攻擊,負起完全責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315日批評北京支持網絡攻擊,讓美國損失數十億美元,並流失大批的商業機密。美國官方持續蒐證,提出更多資料,印證中國資助軍事、工業網絡間諜活動,是美國頭號安全威脅。中國雖然也提出證據:反證中國政府、軍隊、科研、融等重要機構也遭到美國網絡攻擊,但國際間仍一面倒地指責中國。


  二、領土與領海爭議:過去一年,中日關係可算是自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最低點,不少人擔心日益惡化的東海紛爭,會讓雙方對立持續升溫,可能會導致中日任何一方的軍事誤判,讓戰爭一觸即發。此外,中國與海周邊國家,無論是漁權、港埠、海底探勘或能源開採,同樣存在彼此不願退讓的利益爭奪。

  三、中朝關係:長久以來脣齒相依的中國與朝鮮關係,最近因朝鮮堅持主張擁有發展衛星、飛彈、核武的權力而出現變數。朝鮮頻頻透過試射、叫囂,強調已經擁有威脅區域安全的軍事力量,美國亦趁機擴大與日本、韓國的軍事同盟,讓中國說服朝鮮放棄核武的立場進退失據;且若中國考慮自立場,“棄朝”的成本遠高於“護朝”,然若朝鮮持續揮舞火炬或點燃飛彈引信,也可能玩火自焚,逼國際聯武力反制,屆時中國無論選那邊站,都將嚴重威脅國家安全。
   金正恩領導的朝鮮,會是中國新外交團隊很大的挑戰。

  四、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的挑戰,撇開人權與民主問題的歧異觀點,中美兩國對於國際事務參與的方式與涉入程度上,態度也是天差地別,因此兩國融洽合作的少見,陷入意識形態對決、國際政治博弈、甚至準冷戰的情況卻比比皆是。未來國務院新總理李克強定調新的中美關係是“新型大國關係”──要基於利益考量,尋找利益的共同點與匯合點。不過這兩個意識形態上相互排拒的國家,如何能建立真誠共識,在國際事務上對等協商,也是中國有待超越的歷史障礙。

  《紐約時報》引用白宮說法稱,儘管削減軍費的方向不變,美國仍視亞洲為“戰略樞紐”,重返亞洲的策略不變。這樣的宣示在北京政府耳中,就是“美國圍剿中國取得其經濟、軍事利益的策略不變”,楊潔篪任外長期間,曾多次提醒美國少管亞洲閒事,強調“亞太地區的事務應該由亞太地區的國家商量著辦”,但美國根本無意按中國的規則玩遊戲。

  中國的官方資料顯示,2012年中國與亞洲國家貿易額已達1.2兆美元(7.44兆元人民幣),儼然超越中國對美國與歐洲貿易的總和,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C)東南亞項目研究助理波林(Gregory Poling)認為,這代表在亞洲貿易的場域,中美競爭已經相當白熱化了。(《中國密報》第八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