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7日星期五

港人要民主,北京不想給


《外參》編譯 段灼華

  香港割讓與回歸

    1842年,清道光22年,清廷欽差臣耆英、伊里布在停泊於下關江面的英軍艦艇康沃利斯號(Cornwallis)上雙眉微蹙,看起來有點不安。談判桌對面坐的英國代砵甸乍(Henry Pottinger),他的國才剛打贏一場勝仗而顯得意氣風發,雙方筆下簽訂的,正是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京條約》。《南京條約》的內容包含中國開放五口通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和上海)、賠款2100萬銀元以及割讓香港島等,自此日起,稱為東方明珠的香港落入了英國人的裡,砵甸乍也當上第一的香港總督。

    1984年,中共建國35年後,中英再度坐上談判桌,就香港問題於北京進行討論。英國代表是首相“鐵娘子”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夫人,中國則是時任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隔年兩人在鄧小平的見證之下,通過《中英聯合聲明》,英國政府將於199771日租約到期後移交香港與九龍予中國政府,香港為“特別行政區”,遵循鄧小平之“一國兩制”原則,意即保留資本主義,在50年內“舞照跳,馬照跑”,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享有度自治權。1990年,全國人大進一步頒布《香港基本法》,加速迎接“香港回歸”的腳步。

    200371月,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短短不過六年,數十萬的香港人為對《基本法》第二十條而走上街頭,該文建議“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以及“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港推行政治活動”,加上選舉制度不公平、經濟不景氣和高失業率等問題,高度誘發港人不悅,而且政府當年對於SARS的處置遲緩甚至隱匿疫情,造成人心惶惶。示威人群以董建華下台為訴求,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
 
  2003年七一大遊行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


  北京把“要求自由”當敵人

   時至2013年,港人似乎沒有比較快樂,與內地的摩擦也與日俱增。《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記者基思布拉德什(Keith Bradsher)寫道,近期在中聯辦(中央人民政府駐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長期任職的主任、副主任突然調職,其他一些副手也接連調職或退休,意味著從北京而來的派系鬥爭已擴散到香港。

   前中聯辦主任彭清華自20095月就任,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曾於中組部工作過,是胡錦濤的盟友之一,2012十八大後被轉調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原位置遂由張曉明接替,張曉明是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長期在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工作。而就在張曉明赴港履新之際,原中聯辦副主任、出共青團的李剛也在201212月被調往澳門中聯辦任副主任,從香港到較小的澳門,無疑是一降職。


   布拉德什認為,中聯辦內的風波恰好與香港的動盪相互呼應。2003年以後港人的示威活動從未停歇,強烈反對有北京在背後撐腰的香港政府,當地居民也常常與內地遊客發生衝突,奶粉搶購事件更加深彼此的裂痕,現在香港人還在規劃一項大規模的非暴力反抗活動。對此,香港政府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官員們發布一系列舉措試圖緩解不滿,這些措施包括針對非永久居民、尤其是內地人購徵收高額稅率,下令禁止內地孕婦訪問香港,以防過內地人藉此為子取得合法的香港身分,學校裡歌頌共產黨的愛國主義課程也暫時停擺。

   北京應該不難發現,其實港人要的是更大程度的自由,然而分析家大多不感樂觀,不認為北京會實行更大幅度的民主來應對香港政治困局。布拉德什指出,政治局常委會七人小組中,負責香港政策的將是張德江,這位在朝鮮受教育的保守派是“上海幫”人物,他與另一名常委俞正聲曾一同在全國人大上發出警告,提醒香港居民必須“維護國家安全”,視民主等西方概念為一種潛在威脅,且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光亞更提到,中國的敵人把香港當作“顛覆內地社會主義”的橋頭堡。
 
   林合立

  西藏、香港和台灣問題上沒有人是自由派

   香港大學政治專家林和立(Willy Lam)向記者表示,十八大後新組成的領導班底,基本上在反對擴大香港政治多元性方面態度是一致的,他們深深懷疑倡導民主的港人背後是否由國操縱,換句話說,在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的今天,西方勢力或許想藉此在中國後院滋事,再者北京針對主權或領土這類“核心利益”之事,“高層們的意見沒有分歧”,林和立補充說:“在西藏、香港和台灣問題上,沒有人是自由派。”(《外參》第36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