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密報》編譯 卓珊
現年31歲的朝鮮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 Un)2011年12月17日正式接班前,外界對於這位受過西方教育、化名遊走歐美多國的神祕年輕人多少有些期待,希望他能突破父親金正日(Kim Jong Il)的格局,改善朝鮮對外關係。金正恩上任之初,美國白宮曾釋出善意,同意朝鮮以中斷核武與飛彈試射計畫、以及重啟核武六方會談等條件,換取美國糧食援助。
但朝美蜜月期不到兩個月就結束,2012年4月朝鮮國父金日成的百歲冥誕前夕,金正恩下令發射“衛星”光明星3號,還廣邀國際媒體觀禮,雖然發射失敗,但載運衛星的火箭,換上核彈彈頭便是足以攻打美國本土的洲際導彈,外界因而認為,朝鮮的衛星試射,實際上是洲際導彈的實射演練。聯合國安理會雖立刻通過譴責案,卻未能阻止朝鮮12月12日發射多節火箭;即便安理會1月22日通過小規模經濟制裁,同樣無法阻擋朝鮮2月12日進行第三次核試爆。
金正恩上任後,對內整肅異己、對外試射核彈、飛彈。
朝鮮三次核試爆
2006/07 7月朝鮮試射7枚飛彈,包含長射程大浦洞2號。
2006/07 7月聯合國安理會1695號決議,禁止會員國與朝鮮交易任何飛彈相關零件。
2006/10 10月朝鮮第一次地下核試爆。
2009/04 朝鮮試射三節式火箭,應為長射程大浦洞2號
2009/04 聯合國安理會譴責稱將擴大對朝制裁,6月1874號決議通過制裁。
2009/05 朝鮮第三次地下核試爆
2012/04 2012年4月朝鮮首次飛彈試射失敗後,美國宣布取消對朝人道援助
2012/12 2012年12月朝鮮發射銀河3號衛星,藉以測試洲際飛彈
2013/01 聯合國安理會2087號決議案,加強對朝鮮制裁,決定增列朝鮮負責火箭發射的技術委員會為制裁對象。
2013/02 2月12日朝鮮第三次核試爆
2013/07 3月7日通過2094號決議,對朝顯施以嚴厲經濟制裁。
資料來源:BBC朝鮮國家檔案(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pacific-15258881)
金正恩好鬥不輸父祖
雖然,金正恩主導的第三次核試爆,只是重複父親金日成在2006年與2009年兩此核試爆時鋪陳核試射“正當性”方式,亦即藉著外交談判挫敗機會,先試射長程飛彈,引發國際譴責後,再假強硬回擊之勢,進行核試爆。但金正恩的好鬥性格,接班前已有蛛絲馬跡。
2010年1月朝鮮政府宣布金正恩的生日為國定假日,確立他接班地位前,韓國聯合通訊社於2009年便引述情報稱,金正日親口宣布金正恩為法定繼承人。當時,剛滿28歲的金家三太子,跟父親一樣繼位前無實際戰功,面對一班父執輩國家大老,金正恩未選擇跟父親一樣恩威並施,以奢華生活攏絡親信,而是很快顯露出暴躁兇殘的一面。
《朝鮮日報》2011年1月13日報導稱,朝鮮自2010年逐漸出現為穩定金正恩體制而推行的“恐怖政治”。情報顯示,2010年公開處決的朝鮮居民超過2009年處決人數三倍以上,外交部確認的處決人數約有60人,政府還下令“直接擊斃脫北者”,以前判幾年有期徒刑的罪犯,也開始直接被槍決,連盜竊犯也要擊斃。跨越鴨綠江、圖們江過程中送命的居民大幅增加。朝鮮人民軍內部也傳出肅反風暴,傳聞稱金正恩下令‘要在全國聽到槍聲’。
2010年天安艦事件的真相,至今仍未大白。
天安艦事件
除了國內整肅行動,2010年朝鮮也對韓國發動兩次無預警攻擊。首先是2010年3月26日,載著韓國海軍104人的天安艦護衛艦,在黃海海域白翎島和大青島之間,遭朝鮮方面發射的魚雷爆炸後的震波襲沉入海,導致46名艦上官兵死亡。
2個月後韓國引用美國、澳洲、英國、瑞典專家組成的跨國調查小組部告稱,天安艦沉沒乃因朝鮮潛艇發射的魚雷所致,魚雷殘骸與北韓製魚雷吻合。《時代》雜誌(Time)、《印度教徒報》(The Hind)、《韓民族新聞》(The Hankyoreh)等媒體陸續公布俄羅斯等國專家的看法,也認為雖然天安艦可能是誤觸海底水雷而爆炸沉沒,但遭朝鮮魚雷擊沉的可能性很高。另有看法認為,朝鮮攻擊天安艦,應該是報復2009年11月兩國海軍在北緯38度線附近大青島海域的小規模交火衝突。
但由於時任朝鮮領導人金正日信誓旦旦對中國保證:“天安艦事件並不是朝鮮所為”,天安艦沉沒也並非直接遭擊沉,中國始終不願意直接歸咎朝鮮。中國宣稱,注意到相關事故調查報告,天安艦沉沒是不幸事件,呼籲各方冷靜、克制,俄羅斯也不願意正式公開調查結論。
天安艦事件讓朝鮮取得“重大外交勝利”
安理會少了中國與俄羅斯的背書,2010年7月10日發出的正式聲明顯得妥協又模稜兩可,在缺乏特定對象的情況下,聯合國只呼籲“對應負責者採取適當且和平的措施”。朝鮮因此認為自己取得“重大外交勝利”,還譏諷美國、韓國將此事提交聯合國是愚蠢算計。中國外交部隨後還補上一句:希望有關各方儘快翻過“天安號事件這一頁。”
但不到4個月,朝韓就正式交火。2010年11月23日韓國在例行軍演的過程中,美韓主張為韓國領海的朝鮮外海上的延平島,島上砲兵向南方(非朝鮮方向)海域實彈射擊時,突然遭遇朝鮮砲擊,雙方隨即互相炮擊,朝鮮砲擊逾170枚,其中超過60發命中延平島,島上韓國炮兵陣地,亦還擊80多枚炮,整起事件約一小時結束,造成朝鮮五名軍人身亡,韓國則是兩名軍人、兩名平民身亡、13名軍人、約20名平民受傷。
非常靠近朝鮮的延平島上有1000名南韓民眾生活,但聯合國軍對就朝鮮半島南北兩國的海上分界線沒有共識,《朝鮮停戰協定》也未承認美韓所主張的北方界線(North Limit Line,NLL):將朝鮮外海的白翎島、大青島、小青島、延坪島、隅島等海域劃入韓國控制範圍。朝韓因而為此多此交火,1999年6月、2002年6月都曾發生死傷可觀的海戰衝突,2009年底大青島海戰,一樣根基於雙方邊界認定問題。
延平島砲擊後朝鮮方面稱,金正恩事前視察發動炮擊的茂島砲兵部隊時,便要求韓國停止爭議海域的軍事演習,表示不會容忍自己領海的炮擊。中國與俄羅斯也再度拒絕站在韓國那邊和與美國一起譴責朝鮮。中國外交部僅稱,中方注意到有關報導,對事件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感到痛心和遺憾,希望各方保持冷靜克制,共同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不過,中國也堅決反對美韓反制軍演,不同意外國軍用艦機到黃海等中國近海,從事影響中國安全利益的活動。
美韓獨斷劃定的北方界線,早成朝鮮半島屢傳戰火。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韓籍研究員李庚嬉曾投書《海峽評論》稱:戰爭是國家理性評估後,感到安全受威脅而採取的行動,若朝鮮未採取實際軍事行動,等於默認北方界線,南韓譴責朝鮮的同時,挑釁性的軍演也從未間斷,中俄立場看似挺朝鮮,實際卻須不斷斡旋才得以勸退朝鮮反擊。
但即便中國欲將類似的朝韓衝突,當成雙方局部糾紛冷處理,拒不偏袒任何一方,以兼顧中朝軍事、政治合作關係、以及中南經貿易利益,但美國藉制裁朝鮮的名義,在朝鮮半島周邊擴張勢力範圍,也讓中俄兩國無法輕鬆坐視,因而美日韓三國的結盟,只會促成中、俄、朝利害與共的結盟關係。 (《中國密報》第8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