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4日星期四

被打成叛國者的愛國者馬思聰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與馬思聰一家有密切往來的前中新社駐紐約高級記者麥子,出於對馬思聰的敬仰和崇拜,不但辭去工作,還6次自費機票飛回廣州,協助籌備“馬思聰音樂藝術館”。在馬思聰誕辰100週年之際,麥子對《新史記》回憶與馬思聰交流的往事,他表示,如今最令他感到可惜的,就是馬思聰的一家五口已完全凋零。

傾注大量心血籌建藝術館

被譽為“中國小提琴第一人”的馬思聰,其動人的曲調,陪伴著許多中國人的成長。2001年10月29日,“馬思聰音樂藝術館”籌建辦公室在廣州掛牌,2002年5月17日,該藝術館在廣州藝術博物院揭幕,500多平方米的空間裡,展出馬思聰的生平照片、手稿、過去使用過的鋼琴、小提琴、舊居模型等物。

“馬思聰音樂藝術館”能建成,要給麥子記上很大一筆功勞。本名麥啟凌的麥子,60年代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擔任中新社駐美國高級記者達18年之久,是馬思聰在1985年獲得平反後,第一個採訪馬思聰的記者,麥子在接受《新史記》採訪時表示,他從此寫了很多關於馬思聰的報導,並與馬思聰成了忘年之交,亦與馬家亦關係密切,因此當“馬思聰音樂藝術館”的想法出現後,麥子毅然決然提早退休,自費機票飛了6趟廣州,與同是資深新聞人的魯大錚一起為馬思聰遺物的捐贈和建館奔走。

1912年5月7日出生於廣東海豐的馬思聰,是中國20世紀傑出的作曲家、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家。麥子在其中穿針引線,終讓馬思聰的全部遺物,包括700頁的手稿、葉淺予、張大千等人的字畫、三把名貴的小提琴,都捐給了“馬思聰音樂藝術館”。3把琴中,有一把是意大利的200多年古琴,全世界已所存無幾,一把在梅紐因手裡,一把在馬思聰手中,馬思聰不論走到哪都帶著它。此外,一些大陸孩童寫給馬思聰的信,馬思聰收到後將信轉給麥子,麥子後來連同馬思聰的親筆稿都交給了“馬思聰音樂藝術館”。

馬思聰是解放後第一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11歲時就跟隨大哥馬思齊赴巴黎學習小提琴,15歲時考入巴黎國立音樂學院小提琴班,是中國第一個留學該學院的學生,也是年紀最輕的留學生。兩年後,馬思聰回到中國,在南京、上海、香港、廣州、台北等地舉行音樂會,被譽為“音樂神童”,1931年,馬思聰重返巴黎學習作曲,1932年,創辦私立廣州音樂學院並任院長,翌年出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講師,4年後被聘為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馬思聰創作了大量不同體裁、膾炙人口的歌曲,代表作品有小提琴《思鄉曲》、《西藏音詩》、管弦樂《山林之歌》、《晚霞》、歌劇《熱碧亞》、管弦樂《阿美組曲》等,其中《思鄉曲》最廣為流傳。

麥子對《新史記》表示,馬思聰的藝術造詣非常高,其最著名的《思鄉曲》,是當時大陸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灣廣播的開歌曲,每天早上都能聽到這首動人悠揚的曲調,當時大陸小孩唱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也同樣是世人傳唱的歌曲。

離開中國大陸後沒再回去過

但這樣一位地位崇高的藝術家,在文化大革命時受到了凌辱。麥子對《新史記》指出,1948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到馬思聰的住所,表示“中國就要落到共產黨手中……如果你願意把美國作為你的第二祖國,我馬上就可以把你和你的家屬送到美國。美國的大學,樂於聘你為教授”,但馬思聰拒絕了。

留在家鄉的馬思聰,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打成牛鬼蛇神、遭抄家,紅衛兵宣稱馬思聰姓馬,就應該吃草,逼著馬思聰跪在地上啃草,令其人格受到侮辱,無處容身的馬思聰,在1967年1月與妻兒偷渡到香港,再搭專機到美國維吉尼亞,最後居住在費城地區。

馬思聰到美國後,在紐約召開了中外記者會,說明自己為什麼逃離中國,轟動一時,公安部則在馬思聰出走後寫了《關於馬思聰投敵案請示報告》,嚴厲徹查,幾10人因而入獄。麥子說,馬思聰在上海的二哥跳樓身亡,岳母、佷女和廚師相繼被迫害致死。



麥子(《新史記》記者柯宇倩攝)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