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4日星期四

原來歷史可以敘述得這麼引人入勝

美國歷史學家魏斐德遺孀梁禾博士一席談(1)


《新史記》記者 高伐林




對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1937-2006)這個名字,中國人不算陌生了,史學界人士更熟悉了這位已故柏克萊加州大學哈斯講座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他不僅是美國當代最 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曾任美國社會科學理事會主席、美國歷史家協會主席;而且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學術成就主要是研究中國史——從明朝及清 朝開國歷史,毛澤東思想,戴笠和國民黨特工,到上海史。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出版魏斐德一部部專著,人們也慢慢熟悉了他晚年的伴侶、他的助手兼部分作品的 中譯者梁禾。

2012年4月5日,《新史記》記者通過電話專訪居住在加州的梁禾博士。

梁禾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而後赴美留學獲意大利文學博士,在美國諸大學執教十多年,並長期從事意大利文和英文經典著作的翻譯和文學評論。魏斐德逝世後,她整理、翻譯其遺著,是中英文版《講述中國歷史》和《紅星照耀上海城》的主編。

與其說是對梁禾專訪,不如說是聽梁禾闡發。《新史記》記者提前準備了一個採訪提綱,用電子郵件發給梁禾,但在電話交談中,快人快語的梁禾無須記者提問來開啓思路,無數感受,仿佛決堤洪水,滔滔奔湧。


  魏斐德著、梁禾譯《紅星照耀上海城》(明鏡出版社)


原來歷史可以敘述得這麼引人入勝

首先我得說,我是文學人,卻不是史學工作者,只是跟著先生,一點一點地學到許多,對歷史敘述也有了感覺。

敘述一個憑空想象的故事,與歷史也就是“一線之隔”,這個“一線”,就是posibility(可能性)。小說寫出一種可能性,歷史就是可能性變成了現實。但是如何客觀地將史實敘述出來,很需要功夫——一線之隔的小說那一邊可以有充分的想象空間,歷史這一邊就有很多約束。

我 本來對文學感興趣,進入歷史之後,歷史書讓我感到了份量和魅力。精彩的歷史敘述讓人們身臨其境,通過對巨細情節的拿捏,可把遙遠的故事帶到我們今天的生活 之中,而這個敘事本身應該能向人闡明為什麼要瞭解、要關注那一段過去歲月。這是我跟著先生——包括在他身後——學到的一點心得:歷史敘述的奧秘何在。

斐 德非常有熱忱(passion),他認為熱忱是人生的一種最寶貴的資源。但作為歷史學家,光有熱忱還不夠,還得有想象和判斷力,能具有置身於自己所研究的 歷史場景之中的直感,才能在筆下展現久遠的往昔。他講述元朝入侵中原,他寫康熙皇帝射箭膂力如何驚人,如何一定要出去騎馬,詳細描繪拉弓的力度,射箭的準 確,馬如何強壯,人如何勇猛……想象力的來源,就是他對日常生活細節的興趣。他喜歡中國歷史,也喜歡中國人,體會到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溢於言表,謙卑的 表象下很有深度,需要去挖掘——熱忱和想象,是史學家的要素。

很多史學界學者說,跟著魏教授才明白:原來歷史可以敘 述得這麼引人入勝!我讀中學時老師一講歷史,我的腦子就不轉了——不是皇帝就是朝代,春秋戰國、焚書坑儒……跟我有什麽關係?記那些東西幹嘛?歷史對我來 說,就是一堆僵死數據的羅列、或者博物館的刻板解說。歷史是我當時學得最差的一門課。

他忙他的歷史,我讀我的文學

我 後來陶醉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繪畫和音樂和論文裏,那些論文都寫得很美,對人性有很深洞察,絕不像中國那些八股。與斐德結婚之後,他忙他的歷史,我讀我 的文學。後來跟他參加一些活動,在他引導下認識了一大批中國歷史學者和西方研究中國的學者。他寫了東西,會給我看,聊這些話題,一點一點將我吸引進去。

我 與他認識,是在美國北卡一個國家人文中心(National Humanity Center),這個機構每年資助一些學者到這裏交流和研究。1990年時,我先生——那時還不是我的先生——受邀在那兒寫出了“上海三部曲”的第一部 《上海警察》。我那時在位於北卡的杜克大學和北卡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e at Chapel Hill)兩邊同時當講師,一邊還在寫在的博士論文,日程緊張得要命。個人生活壓縮到零……那時美國東岸研究中國的學者不多,魏斐德從加州來到這邊,中心 讓我也參加接待。我開頭沒同意,哪抽得出空兒啊。可他們不停打來電話堅持要我去,我只好去了。一進門,看見正坐在沙發上的斐德,一下就打動了我,可以說一 見鍾情吧,儘管那時我有歸屬,有很愛我的丈夫。

魏斐德與東岸學者很不同,那些教授等級森嚴,打著領帶,褲縫筆挺,他 穿著很隨意,一看就是充滿活力那種類型。我那時靠意大利語在學術圈生存,英文還在學,但他特別能理解我和另一個中國人的窘迫,也不管周圍很多大教授,馬上 就來照顧“弱勢群體”,跟我們講起中文——北京話。他的中文,先在美國的語言中心學了一點,然後到台灣待了四年,在那裏做研究,領導斯坦福大學在台灣的語 言中心,自己請了一位愛新覺羅家族的親屬、1949年之後流落到台灣的孫老師給他上中文課。他的國語發音比你我還標準,字正腔圓,一見中國人開口是這麽個 味兒:“您怎麼樣啊?”起初他學了文言文,馬上就用,到布店裏就說:“吾欲買帛。”(笑)(《新史記》第8期)


-----------------------------------------------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第8期電子版下載位址:

http://www.pubu.com.tw/periodical/13626?apKey=fedd22f528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明鏡書城http://city.mirrorbooks.com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