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星期一

習近平,你洗澡了嗎?

中共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開展黨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要求官員「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洗澡」之說,始於四十年代的延安整風。當時,《解放日報》發表了一篇由胡喬木撰寫、經毛澤東修改的社論〈教條與褲子〉,批評某些領導幹部和留蘇知識分子說:「他們高叫道,大家要洗澡啊,大家要學習游泳啊,但是有些甚麼問題發生在他們的貴體下,他們總是不肯下水,總是不肯脫掉褲子。」

於是,人人都在毛面前「脫褲子」,也就等於向毛宣示絕對效忠。「脫褲子」是一種中國式的納粹舉手禮。就連周恩來亦不例外:1943年11月27日、28日及12月1、2、3日,周恩來一連作了五天發言,痛陳自己的歷史錯誤。周發言之前,毛先在開場白中說,黨的整風是脫褲子,讓黨員赤身露體暴露;然後在同志們的幫助下洗澡,洗清身體內外不潔的污物;最後是擦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毛最後說:「現在,我們看恩來脫褲子吧。」

中共奪取天下以後,將同樣的方式運用到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中。當局考慮到沒有經過整風的知識分子耳朵嬌嫩,聽不慣「脫褲子」的說法,因此委婉地改稱為「洗澡」,相當於西洋人所謂的「洗腦」。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在小說《洗澡》中對此段經歷有過描述:那些「被洗澡者」必須在公眾場合,向領導、同事、學生交代自己的經歷和思想,做自我檢查和批判,由與會者進行幫助。

為了讓「澡」洗出效果,浴池經理們想出各種辦法,演繹出一連串形象的比喻。比如,洗大盆、中盆還是小盆。「水」,指群眾;「盆」,指會議。盆之大小,指會議之規模,參加者之多寡。職位高的,如校長、院長,洗「大盆」;職位低的,洗「小盆」;不大不小的,洗「中盆」。

「洗澡」的效果與被洗者的心理承受力有關,心理承受力弱的人一下子就被「洗」死了──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高崇熙不堪大盆之洗,仰藥而死,北京大學也有七個人自殺身亡。不過,此種烈度比起後來的「反右」和「文革」來,實在是毛毛雨而已。

毛澤東自己是不洗澡的。其私人醫生李志綏在回憶錄中揭露說,自從毛遷入中南海以後,就再也沒有洗過澡。毛覺得洗澡浪費時間,他的衞士每晚在他批公文、看書或閒談時,用一條濕毛巾替他擦身。但是,毛卻將「洗澡」變成一種「鈍刀子殺人」的政治運動,讓整個中國血雨腥風、哀鴻遍地。

連江澤民都知道「與時俱進」,「三講」講了半年,發現收效甚微,也就鳴鑼收兵了;如今,習近平拒絕憲政民主,企圖以毛式「洗澡」挽救大廈之將傾,無異於刻舟求劍、緣木求魚。

余杰
旅美中國作家

香港   蘋果日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