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德俄冰釋啟迪中日關係


中國總理李克強(右)訪德,德總理默克爾迎接:談合作,解紛爭


默克爾(左)與普京:展示友好

陳美慧

德國與俄羅斯背負百多年恩怨情仇,德國反省歷史,與俄羅斯發展成互相依存的夥伴關係;日本沉浸二戰歷史的解讀,導致中日關係緊繃,美媒呼籲日本向德國學習,坦誠面對歷史。

中國總理李克強近日訪問德國,在行程中特意提及二戰時期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藉此批評一些否定或美化侵略歷史的言行,似是劍指早前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首、質疑日本侵略歷史的言論。

安倍晉三早前表示「國際對『侵略行為』沒有定義」,中國強烈反彈,美國《華盛頓郵報》也厲聲譴責,呼籲日本向德國學習,坦誠面對歷史。日本與周邊國家因歷史問題關係緊繃,同是二戰戰敗國的德國則走出歷史,尤其在對俄關係上,兩國雖背負昔日血仇,如今已經在深厚的文化淵源上發展出互相依存的夥伴關係,攜手發展。

全球最大的工業展漢諾威工展今年再度以俄羅斯為主賓國,這是八年來的第二次,俄羅斯對德國的策略重要性可想而知。四月八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開幕後參觀展場時,遭到幾名身上寫著「操你獨裁者」的上空女子怒罵抗議。這幾乎就是目前德俄關係的小縮影了——普京鐵腕治國,兩國之間因價值衝突齟齬不斷,但基於經貿、能源、安全方面的高度依存,德俄關係兩極化,表面空前熱絡,底層則暗潮洶湧,冷戰對立造成的政治體制隔閡還留下深刻的痕跡。

根據「德國之聲」調查,普京再度上台後,八成以上的俄羅斯民眾以「友好」或「正常」形容俄德之互動,一成的人認為俄羅斯仍會被當作野心霸權防著,近三成的人擔心德國的目的只在於取得廉價原料及人才。

廉價原料及人才是德國利益所在,但俄國也急需德國的技術及扶持融入歐洲,德俄合作可產生最大共同利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波羅的海天然氣合作計劃(北溪,Nord Stream)。這項耗資七十四億歐元(約一百零二億美元)、一千兩百公里長的計劃,二零零五年由普京和前任德國總理施羅德拍板,二零一二年底完工,將西伯利亞的天然氣直接連接到德國北部的魯布林(Lublim)。俄羅斯擁有通往西歐的直達車,德國則取得低成本經濟成長的包票,並扮演轉接樞紐的角色。普京和施羅德私交甚篤,施任上稱普京為「愛好民主的人士」,普京投桃報李,在施下台後兩星期內,安排他坐上北溪公司董事長的肥缺。

北溪計劃同時也顯示,未來歐洲能源供應控制權將交到德俄手上,因此,被越過的周邊國家嚴重抗議德俄的自私動作,破壞歐洲的整合及安全,夾在德俄之間的波蘭更覺被「出賣」,彷彿二戰前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勾結再現。

德俄共同利益是現今德俄友好的前提,但密切的歷史淵源也持續發揮催化作用,化解曾有的敵對。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受普魯士的影響像俄羅斯如此深遠,兩國說穿了就是姻親關係。最為人熟知、帝俄史上第二個被尊為大帝的凱薩琳女皇,就是來自普魯士的少女蘇菲.奧古斯特(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在她手上,俄國版圖橫跨歐亞兩洲,在一次又一次擴張行動中,她鼓勵外國人移民墾殖,她的繼任者也延續此一傳統,所以今天俄羅斯及獨立國協的土地上,存在一百八十多個德僑村落。除了軍、政、經以普魯士為師外,在位三十四年的凱薩琳大帝也積極在人文及科學上和啟蒙運動正盛的歐洲靠攏,吸引歐洲一流的人才投靠,為俄羅斯文化引進豐富的養份。

德俄文化淵源深厚

凱薩琳大帝以降,俄國七位皇帝都具德國血統,德(普)俄的密切,全面而長遠,軍事上以三度合作瓜分波蘭為代表,文化上則互相汲取精華、交叉影響,譬如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尼采深受俄國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影響,陀氏又推崇德國文學巨擘席勒;托爾斯泰承繼黑格爾精神,繼而影響二十世紀德國哲學大師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思想發源於德國,共產革命卻發生在俄羅斯,絕非偶然。

一八七一年普魯士一統德國後,德俄在爭奪巴爾幹半島上產生重大矛盾,演變成一戰的對立。二戰中的反目,是斯大林錯估德俄關係造成的,他以為兩國的親密可以阻止希特勒的野心。沒想到,一九四二年七月納粹突襲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之一,德軍雖被莫斯科寒冬擊倒,但蘇聯軍民死傷之慘重,為二戰之最。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的地點、柏林郊區卡斯賀斯特(Karlshorst)後來改建成戰爭博物館,記載這場德俄血恨;柏林市區至少有三個大型蘇聯陣亡將士紀念碑,為歷史見證。

蘇聯促成東西德統一

二戰後,德國付出國家分裂、骨肉離散的代價,東德成為蘇聯附庸國,冷戰對峙五十年。最後還是在蘇聯老大哥的點頭下,德國才得以統一。統一後德國對俄羅斯心存感激,努力發展雙邊關係,兩國高層每年舉行諮商會議,民間則成立「聖彼得堡對話」,分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媒體等八組,設計交流計劃,增進了解。但活動效果局限在能源及經貿上,去年雙邊貿易突破八百億歐元(約一千億美元)大關,創歷史新高,其他方面平平,德國教育部新近挹注大筆經費鼓勵區域研究,中國在非洲的耕耘、大國在阿拉伯世界的勢力競爭等成為新顯學,但近距離的俄羅斯現狀調查沒得到補助,引起此地學者「俄國通將絕種」的嚴重焦慮。

俄國駐德大使米凱羅維其(Wladimir Michailowitsch)將兩國關係定義為夥伴,但不是朋友。他肯定德國人對納粹不義的深刻反省,對戰爭標記的用心維護,但兩千七百萬人命的傷痕難忘。而且,統一後的德國感恩不知圖報,對俄羅斯的現代化轉型投入不夠,令他失望。「命把德國人和俄國人牽在一起」——他希望未來德俄繼續攜手前進,別讓太多的情緒和幻想遮掩了目標及理智。

區域勢力消長及價值觀差異,是德俄關係難以更進一步的主因。在德國眼中,俄國深陷帝國解體的失落,退而求其次想當區域之霸,學者克來恩(Margarete Klein)認為「俄國的經濟不夠多元,除了核子、軍火及能源外,其他都不具競爭力……既非民主,也不像中國是成功的威權現代國家……連前加盟共和國都不太理睬」,換句話,民族復興大夢是自不量力。普京對人權、異議人士如音樂團體暴亂小貓(Pussy Riot)的鎮壓、對言論自由的重擊,令德國社會倒盡胃口,所以做生意可以,其他的就不必了。德國對俄的互動呈現出生意人拼命加油,「好人」猛煞車的兩極現象。

在擅用愛國民族情緒的普京眼中,北約反導系統威脅俄羅斯安全,俄羅斯如何信任西方國家?歐債遲遲無解,證明以德國為首的歐盟無能,有何資格矢言領導?到現在俄國人到歐盟國家都還需要簽證,談什麼平起平坐?

德俄元首溝通不需翻譯

普京曾任蘇聯秘密警察首長,駐守東柏林多年,德語不錯,默克爾留學莫斯科,說得一口流利的俄文,兩人溝通不需翻譯。但兩人除了在朝鮮問題上立場一致、要求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停止胡鬧外,其他方面意見分歧。在敘利亞問題上,普京執意挺敘總統阿薩德,貫徹多極化的國際秩序,抵制美國聯合歐盟一極獨大。塞浦路斯危機也暗藏德俄較勁——透過嚴苛的救助方案,德國真正要修理的是俄國寡頭。俄羅斯豈嚥得下這口氣?果然才過幾天,西方國家在俄境內的數百個非政府組織及基金會、包括國際特赦組織遭到突檢報復,電腦硬碟被搜走。

曾擔任德國外交部俄國事務顧問、後轉任商業說客的哈爾(Alexander Rahr)將德國社會對普京的撻伐解釋為僵化的意識形態,「俄國人不是不想要民主,實在是九零年代變天之後的民主化、資本主義化經驗太負面、太極端了,所以現在許多俄國百姓寧願選擇維穩……老是拿道德的量尺訓人,對歐洲內部整合絕對不利」。也是普京自傳作者的他,不諱言自己在俄國政商關係一流,認為德俄歷史情誼得天獨厚,且俄國中產階級漸漸崛起,兩國更緊密的結合,才符合雙方最大利益,傲慢的西歐本位主義對誰都沒好處,「歐洲的安定及經濟繁榮少不了俄羅斯」。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