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4日星期三

蔣介石的日記,顯露出他的委屈與無奈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週年,自辛亥革命之後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兩人都親身參與過。就在武昌起義紀念日兩天後,“兩蔣日記”所有權官司也告一段落,未來,“兩蔣日記”預料將發揮更大的歷史影響力。


1933年,蔣介石採納德國軍事顧問及蔣百裡的建議,決定了抗戰的策略:遷都西南,打持久戰;改變戰爭軸線,擴大戰場,拖死日本。根據這個戰略,首要遷都,將重慶作為陪都,其次是爭取時間備戰,第三要誘日軍南下,“以和日掩護外交,以交通掩護軍事,以實業掩護經濟,以教育掩護國防”,於是,中日定塘沽協定,中國則蓋公路、成立工業委員會、推動新生活運動。蔣介石寫道:“我屈則國生,我伸則國屈,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但求於中國有益。”

當時四川、雲南、貴州均為軍閥割據之地,蔣介石認為很難進入西南,他想到一計“藉剿共以收復西南”,先把共產黨除掉,再抗日,因此郭岱君指出,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安內”,更多的是安軍閥,其實1930年代初蔣介石並未將紅軍看在眼裡,因為紅軍在幾次圍剿後只剩兩萬5000多人,蔣介石的計畫是故意留下紅軍,把他們從江西趕往西南,自己軍隊在後頭追,藉此進入四川、雲南、貴州。

蔣介石認為此時是“韜光養晦”時期,希望大家凝聚力量抗日,但當時青年學生、黨內、左派人對他的戰略批評很大,甚至當面開罵,蔣介石的日記,顯露出他的委屈與無奈。“茹苦負屈,含冤忍辱,對外猶可,對內尤難,何黨國不幸!使余猶當此任也。”

蔣介石在1936年寫道,他計劃用6年的時間把中國訓練出60個德國的機械師,只是但人算不如天算,這個目標尚只達成一半就發生西安事變,令蔣介石在日記中埋怨,“漢卿(張學良)壞我一盤好棋”、“漢卿誤我大事也”。

1937年對日抗戰正式展開,當時的中國軍力非常落後,實力大不如日本,連連失利,當時許多人主張和談,包括孔祥熙、于右任、胡適、汪精衛,但抗戰前,蔣介石堅持拖延,抗戰開始後,蔣介石則拒絕和議,當時的日本甚至透過各種管道希望可以與蔣介石和談,但始終未能如願。蔣介石應該打持久戰,用空間換取時間,誘日軍南下,開闢戰場,“以堅韌、忍耐、延緩、持久之道,致其死命也”。蔣介石抗戰的方略就是“敗而不降”,只要能夠抵抗3年、5年,國際上總有新的發展,敵人自己國內也有新的變化,中國就始終有求生的一線希望。

蔣介石也一直希望俄國參戰,因為日俄是宿敵。相對的,斯大林也總給中國參戰的希望,卻又遲遲沒有動作,因此蔣介石日記上經常在罵蘇聯:“以對俄問題處理為難,蓋國之患有隱有急,倭患急而易防,俄患隱而叵測也”蔣介石對蘇俄沒好感,從很早的時候就認為“中國之患在北(蘇俄)”。

蔣介石同時派官員至歐洲尋找各種援助,成就最顯著的是孔祥熙,他與德國簽訂秘密協定,同意中德間以貨易貨,中國提供正準備歐戰的德國鎢沙,德國則與中國交換兵工、顧問,德國因此將法肯豪森上將派至中國,中國至此開始訓練軍隊。 法肯豪森後被希特勒召回德國,擔任德國奧地利佔領區總司令,歐戰結束後,法肯豪森成為紐倫堡大審十大戰犯之一,後被蔣介石親筆函救了下來,蔣介石的親筆函還救了日本在中國佔領區總司令岡村寧次上將。

1941年12月8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捲進戰爭,蔣介石相當高興,在日記中寫到,“抗戰政略之成就,本日達于極點,物極必反,能不戒懼?!。”

但美國參戰後,中國仍打得悽慘,死傷慘重,日記中可看出蔣介石承受巨大壓力。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在充滿笑容的合照下,其實羅斯福、邱吉爾對中國戰區的表現不滿意。 因此1944年衡陽會戰時,蔣介石非常希望得勝,他於日記中希望主保佑一戰勝利,倘若得勝,他將在衡山頂建一個世界最大的十字架予以酬謝,但如果不幸失敗,他只有自殺謝罪。

開羅會議之後,羅斯福詢問美國陸軍上將史迪威有關中國戰區的情況,史迪威認為只有換掉蔣介石,中國戰區才有生機,羅斯福答道:“那麼時間也差不多了。”並詢問是否能找到更有活力的人選。史迪威回四川後,卻大膽“矯令”,交代參謀多恩(Frank Dorn)除掉蔣介石,幾日後,多恩提供三道方法:刺殺、毒殺、飛機事故,史迪威選第三個項,並指出不要特別考慮與美國人關係良好的宋美齡,史迪威更要求確保飛機上也有美國人,如此才顯得真實,雖然暗殺行動最後並未發生,但由此可見史迪威與蔣介石彼此的誤解與不滿相當嚴重。

逃過了暗殺,卻逃不過羅斯福的親自下令。1944年9月30日羅斯福發了電報,由史迪威親自交與蔣介石,要求蔣介石把中國戰區的所有軍權都交給史迪威。史迪威在當天的日記中描述,見了“peanut”(即蔣介石,史迪威有刻意貶低之意)後,他低頭不語,面色凝重,臉都綠了,什麼話都沒說,揮揮手叫史迪威出去。

史迪威出去後,蔣介石抱頭痛哭,他認為這是畢生最大的屈辱,但蔣介石不能把自己國家的軍權教導美國人手裡,他也不相信史迪威有指揮中國戰區的能力,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余實已心碎筋疲,己不能久持”。蔣介石與宋子文商量後,認為最壞的情況就是中國單獨作戰。蔣介石的堅持,反讓羅斯福退讓了,因為羅斯福不能沒有中國軍隊在中國戰場上拖住100萬日軍,因此羅斯福將史迪威召回美國,改派魏德邁赴中國。

1945年8月10日,日本表達願意接受波茨坦宣言的意願,蔣介石當天早上正在禱告,突然聽到山下小學的鞭炮聲,得知日軍準備投降,因此親自擬了一篇宣言(原擬稿的陳不雷生病):“不要心存報復,我們一貫聲言,只認日本黷武的軍閥為敵,不以日本的人民為敵。”

但對國民黨來說,抗戰勝利卻是內戰的開始,國民黨在內戰中節節敗退、眾叛親離,蔣介石曉得國民黨黨員的結構有問題,在日記裡面寫了相當多這方面的檢討,蔣介石也經常看中國共產黨的內部參考消息、讀毛澤東講話,認為幹部一定要下鄉,要在3年內造就10萬個幹部,並且讓他們先到農村去。蔣介石也經常提及“耕者有其地”、“二五減租”等措施,曾想讓農民保有在抗戰期間拿到的地,只是之後許多人反對這樣的土地措施,尤其是支持國民黨的資本家,蔣介石這些改革的想法,最後到了台灣才有機會推動,終為台灣奠定許多民生、經濟基礎。

郭岱君所指的蔣介石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精神,僅從上述抗戰期間的日記中就能清楚讀到。

蔣介石日記為歷史提供解答

郭岱君對《新史記》表示,蔣介石日記對其他的問題,尤其一些有爭議問題,包括蔣介石與汪精衛和胡漢民的關係、蔣介石對外交的看法、四一二清黨、蔣介石如何迅速在國民黨中崛起等,都給了外界一番新的理解。

日記也生動寫出蔣介石對張學良的看法,當時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闖下大禍,蔣介石傷重,但張學良仍在回到南京時跑到蔣介石面前問起為何不改組政府之事:“是日腿部疼痛未減,精神不甚佳、僅會客數人。問岳軍(張群)外交情況,。 晚間漢卿(張學良),彼猶强余以實行改組政府,而毫無悔禍之心。”但蔣介石仍“善言慰之,並實告以軍法會審後於眾特赦並予以戴罪圖功之意’,張學良聽完後“昂昂然而去”。

郭岱君解釋,日記的好處,就是讀者能進入蔣介石的內心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他沒有原諒張學良,而且張學良真天真,闖了大禍還這樣強勢。

許多人也很好奇蔣介石是否真是基督徒。胡佛檔案館還保存了一部由法學家吳經熊手抄而成的聖經,蔣介石讀聖經很仔細,聖經上每字每句均有點批,蔣介石也在日記裡言必稱主,特別是抗戰和1949年失掉大陸到台灣後,對基督的倚賴和仰望更深,郭岱君表示,至今見過日記的數百人, 沒有一人懷疑蔣介石是基督徒。


蔣介石日記原稿,中間為微縮膠捲。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