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李旺阳头七日中港遍地悲伤


周三是已故“六四硬汉”李旺阳的头七日,大陆和香港均有团体为他举行悼念活动,但李旺阳的家属仍受严密监控,一直未见露面。在香港举行的悼念晚会,有一千五百人出席,很多市民放工后赶往参加,场面感人。(文宇晴报道)
2012年6月13日,就在李旺阳头七当日,各地网友、维权人士及李旺阳生前好友,齐集成都举行悼念活动。(李化平提供)

李旺阳的妹妹李旺玲、妹夫赵宝珠仍然与外界失去联系,手机仍然处于关机状态。不过,关注的声音,并未因家属被禁声而变得沉寂,相反海内外要求中央彻查的呼声日渐高涨。亦纷纷为李旺阳的头七举行悼念活动。

大陆网上团体“角马俱乐部”发起人之一的李宇对本台表示,十多人在成都举行了一个小型悼念活动,向李旺阳送上最深切的敬意。由于举行前未作任何公告,因此未遭到当局的阻止。他又说,从李旺阳离奇死亡事件看来,不排除每个公民都会有“被自杀”的可能,因此他们非常关注事件。

他说︰“自杀的说法让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如果旺阳都能被自杀了,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可能。我但肯定会持续去关注的,今天我们十多个人在成都也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纪念。”
上海网络作家李化平在网上发起联署公开信,要求中央介入调查李旺阳死因。公开信周一已用快递方式寄予公安部长孟建柱、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向他们提出四点要求,要求还公众一个真相。
李 化平向记者表示,虽然他与李旺阳认识时间不长,但大家同样为追求民主和自由而一直努力。李化平还记得李旺阳曾大声地说“我们要一起见证自由中国到来。” 李化平父亲于2月离世时,李旺阳托妹妹李旺玲奔波几百公里到他家吊唁。李化平又说,发出公开信后,即收到上海国保的电话,询问有关公开信的事宜,又暗示尽 量不要再插手等。

他说︰“发公开信的当天,上海国保问我写这封信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们要法治,要真相,没有法治和真相就没有底线了。他们也很善意地给我一个忠告或是提醒,因为这个事件对中国来讲,他们也认为很敏感吧。”

HK_LiWangyang_7daysA350.jpg
6月13日,近千名香港市民在李旺阳头七的日子出席悼念活动。(粤语部记者文宇晴摄)

香港方面,周日逾2万人游行后,要求中央彻查事件的活动仍然继续进行,包括街头签名、捐款等。支联会周三晚上举行了李旺阳头七追悼会,接近1千名市民手持洋烛和菊花到场悼念。

周日曾参与大游行的杨先生,下班后也专程来参与悼念。他说︰“专程来的,觉得这是一件挺过份的事件,本身李旺阳已为六四事件付出了很多。把一个谋杀说成是自杀,实在太过份了!”

市民施小姐说︰“让大陆知道他们的事我们也知道的,不是可以隐瞒的。即使是很微小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也应站出来。”

在悼念会现场,华人民主书院也进行签名和捐款活动,书院董事陶君行表示,会设法把帛金交到李旺阳家属手上。他说︰“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是透过大陆的民运人士把捐款交给李旺阳先生,但现在他妹妹被软禁,我想也要等一些日子才能把捐款直接交到他们手上。”

HK_LiWangyang_7daysB350.jpg
6月13日,香港市民手持洋烛和菊花悼念李旺阳。(粤语部记者文宇晴摄)

对 中国政事很少批评的人大常委范徐丽泰,也已向北京反映港人的关注。她接受媒体访问时说,人大政协是两地的桥梁,应当向内地反映香港人的意见。如果国家能公 开交代事件,能改善香港市民对国家的观感。她说︰“作为人大政协,我们就是两地之间的桥梁,所以应当地反映香港人的意见,其实我应该做的已做了。如果国家 都能把事件公开交代,我想香港市民对国家的观感是有好处的。”

而由来自大陆在香港的媒体人北风、北京经济学者夏业良,以及海外民运人士吴仁华等发起的网上签名行动,至周三已有超过1万1千人连署。正在美国纽约大学任访问学者的山东维权人士陈光诚,也委托朋友连署了。

除了香港民众的声援外,澳门三名议员陈伟智、区锦新和吴国昌,也于近日致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及12位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要求彻查及公开交代李旺阳死因真相。

总部设在伦敦的人权组织“国际特赦”,也向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发出公开信,敦促中国当局对李旺阳死因展开完整和独立的调查,并保护他的家人不受非法拘禁或被非法限制自由。

另 外,尽管湖南当局封锁所有消息,也把李旺阳生前好友以及关注的人士逐一限制自由,禁止接受访问。但《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仍可引述消息来源,揭露李旺阳 生前在监狱过著非人生活的情况,报道指李旺阳超过20次被关进有如棺材般狭小的囚室,最短1个月,最长3个月。由于这种囚室室长2米、宽1米、高1.6 米,身高逾1.8米的李旺阳只能或坐或卧。而且室里只有一个小小的地洞收集排泄物,囚室环境恶劣,满布虱子和苍蝇,对李旺阳的健康和活动能力造成损害,带来很严重的后遗症。
 
RFA 文宇晴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