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星期二

中國冤民為何跑到北京上訪

陸楊

華盛頓 — 中共中央黨校刊物《學習時報》6月10日的一篇題為“怎樣實現‘零進京上訪’”的文章受到網友的激烈抨擊。作者認為,破解訪民進北京上訪主要靠“嚴刑峻 法”。有訪民和維權律師指出,如果地方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能秉公解決百姓的冤情,誰願意跑到北京上訪。訪民問題不解決好,會引發社會極端事件。

據《大公報》網站,文章的作者是中國國家信訪局官員宋軍亮。他認為,目前中國各地冤民“進京上訪的形勢十分嚴重,已經成為困擾信訪工作的一道難題。”據作者說,造成訪民進京上訪的主要原因是上訪人不按程序逐級上訪和有關機關不按規定受理辦理,以及法規方面的不健全等。

宋軍亮建議,要解決造成進京上訪的問題,實現“零進京上訪”,首先要靠“嚴刑峻法”,具體是規範上訪人行為,對越級上訪、非正常上訪特別是上訪過程中的違法行為,給予相應的教育、訓誡和依法處置。言外之意就是要整頓和處置所謂越級上訪的人。

“訪民”是中國特有的名詞,中國訪民被認為是基層民眾中民怨最為集中的群體。而進京訪民隊伍的形成跟中國官大於法的現狀密切相關。一些訪民堅持常年上訪,是因為他們相信北京的最高機構會給他們伸冤。

北京知名維權律師李和平6月10日對美國之音說,“信訪”在中國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是因為中國仍然是權大於法的社會。老百姓要到最高的權力機構討公道。

“信訪在中國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問題,大家為什麼信訪?是因為中國的法律和法院系統,不是一個最終的裁決機構。法院上面有權力,權大於法,最終的仲裁者是權力。所以,大家才走權力這條路去上訪,希望在權力的幫助下,挽回自己在司法這個渠道中所受到的不公和損失。”

李和平律師長期幫助訪民維權,非常了解中國訪民隊伍形成的根本原因。他說,訪民都是一級一級上訪,不得已才去北京的。因為任何人尋求問題的解決,不可能從成本最大的環節開始,一定是從當地開始反應問題。

另 一方面,李和平律師說,中國的公檢法系統制造了太多的不公正,已經失去了公信力。訪民或是受到了事實上的不公正,或是產生了心理上的不公正。李律師說,這 兩種形式的不公正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向最高權力討說法的訪民洪流。去年12月初,互聯網曾傳出關押進京訪民的久敬莊黑監獄,一個晚上就釋放出七萬訪民。當 時中共十八大剛剛結束,習李新領導層剛產生。

上海訪民幾年來一直堅持集體進京上訪,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是他們進京的日子。他們這樣做已經堅持了三年多,最多的時候有近千人。上海訪民主要的訴求是解決他們被強征或強拆的土地和房產。

上海訪民代表魯俊對美國之音說,地方的信訪辦現在根本不作為,老百姓只能去北京。

“關 鍵問題是地方上的信訪辦沒用了,它根本就不做事情,根本就不考慮老百姓的事。所以說你去了也沒有。唯一的指望就是,現在中央的領導人不是換了嗎,不是說要 老虎蒼蠅一起打嗎。所以老百姓就是希望中央能夠直接管一管,下面的官腐敗得太厲害。不管的話,老百姓沒生路可走了,所以要到北京去。”

說到“零進京上訪”,魯俊認為,這不難做到。只要老百姓的冤情能夠依法在當地得到解決,沒有人願意跑到北京去上訪。他認為,解決進京上訪的關鍵是要治理政府官員的貪腐、官商勾結等問題,而“嚴刑峻法”也是首先要針對當官的。

上海訪民魯俊對記者說,不徹底治理官員貪腐,不化解老百姓的冤屈,民間對政府還有什麼指望,而許多極端的事情都是在絕望情況下做出來的。

上星期中國廈門市發生的公交車爆炸案,造成包括嫌疑人在內的至少48死,34傷。中國媒體報道,這是一起刑事犯罪案件。報道說,警方找到了嫌疑人的遺書,從遺書內容和他在騰訊微博發表的言論判斷,嫌疑人“自感生活不如意,悲觀厭世,而泄憤縱火”。

根 據網友在嫌疑人微博被當局關閉之前對他微博中一段自述的截圖,可以看出嫌疑人陳水總死前一生坎坷。他在自述中提到“上訪無門”,還提到“再次上訴無門,被 踢皮球。”他的自述最後一句話是:“絕望中冒昧向你求救。給條活路。”網友注意到,中國媒體對“上訪無門,政府踢皮球”等敏感詞,並沒有報道。

李和平律師說,在中國這個人治的社會,訪民問題是死結,無法解決。中國許多社會問題產生的根結在於現行體制不合理,訪民問題亦然。

網友紛紛對這篇“零進京上訪”的文章發帖評論。記者從網易論壇看到7000多條網友跟帖。其中網易江蘇省手機網友發帖說,“現在有人上訪,說明還對你有幻想,到時候沒人來了,你們時日也不遠了。”

網易甘肅省手機網友跟帖說:“官員,去泥馬的逐級上訪,有用的話誰TM願意大老遠一路顛簸去北京,那些老百姓誰不想安安穩穩的在家種地,官員你TM不了解民情就知道坐辦公室說屁話!”

網易湖南省手機網友: “渾蛋,要是在下面能辦好,誰吃飯沒事做上北京去。”

網易上海市手機網友:“這篇文章主題就是,受著貪官酷吏的欺負,還不讓你說話,雖然即使說了也沒用,但是你們上訪惹大人們耳邊不清靜了,誰讓你們投胎在這個年代的。”

VOA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