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9日星期三

郝龍斌攪亂藍營一池春水

台北市長郝龍斌動作頻頻,先是主張讓陳水扁「保外就醫」,以促成藍綠和解;後又主動向屏東四個受災鄉鎮提供救助金,引起外界側目後,又將台東也納入救助。郝龍斌雖一再要求外界不必過度解讀,但他引發的國民黨總統大選卡位戰已然風聲鶴唳。

郝龍斌積極的表態,攪波助瀾,至少產生兩個作用。第一,就他個人而言,在二○一六年總統大選朝野群英會的想像圖中,他的影像原本極不明顯;經過這番衝刺,無論有心或無意,他都把自己擠進了藍營競爭群的名單中。

第二,就整個藍軍而言,馬英九的接班隊伍仍然面貌模糊,各方人選都還在屏息以待;郝龍斌頻頻出招已攪亂了這池春水的表面平靜,有意角逐的人勢必加緊部署,並加速進行卡位行動,對選情多少具有正面催化作用。

藍營政治人物一向性格比較保守,習於聽候安排,而憚於爭先強出頭;也因此,當綠營早已為大選激戰過數回合,藍營內部依舊渺無動靜。基於國民黨在中央執政的現實,其他政府閣員及縣市首長都有不敢輕舉妄動之顧慮;但在經濟情勢走衰的情勢下,藍營的過度靜默無為,不免讓民眾感到鬱悶。任期僅剩兩年的郝龍斌,因無後顧之憂或者志在遠方,他跳出來發出不同的聲音,至少能攪動藍營的沉悶,逼使其他那些溫水中的青蛙探出頭來跳一下。

然而,郝龍斌出手如果拿捏不當,或許會為自己帶來非預期的自傷作用,這是他必須謹慎持守之處。以陳水扁「保外就醫」為例,引起了相當兩極的社會反應,包括馬英九數度從法律見解表示不能贊同,直指保外就醫等於「醫療假釋」;依法應在「在監治療」、「戒護就醫」,及「移送病監」皆不能醫治時,始能由法院裁定採行。而以陳水扁的情況,現在是以「在監治療」或「戒護就醫」因應;可見郝龍斌的表態,事前似欠深思。郝龍斌的訴求,或許是希望藉此「撫平社會傷痕」,並促進「藍綠和解」;但從實際效果看,他的倡議凌駕了法律程序,恐怕無助撫平傷痕,更難收藍綠和解之效。

再看郝龍斌向屏東災戶發放救助金引起的輿論反應。富裕都會行有餘力,向貧困鄉鎮提供人道援助,原是值得稱揚的美事;事實上,台北市認養受災鄉鎮並提供行政支援,從馬市長時代以來也已行之有年。所不同的是,正當郝龍斌傳出在為大選熱身之際,此舉難免引發聯想與質疑。其一,雖然動支的款項來自民眾的「重大災害捐款」,而非來自預算或中央補助;但民眾捐款作此運用,也滋生了「正當性」的議論。其二,一般不理解詳情的民眾,可能因此更增加對中央政府預算分配不公的怨懣。在這種情況下,對郝龍斌恐未必是加分。

郝龍斌試圖在「藍綠和解」問題上著力,嘗試從中間地帶開闢出新的政治路線,這當然是值得朝野政治人物追求的方向。問題在,他或者將複雜的議題太過簡化,或者他發動的時間點不夠準確,或者他的邏輯思維不夠周全,因而就會產生像阿扁「保外就醫」是為了全民「拚經濟」這樣牛頭不對馬嘴的論述。如果不能謀定而後動,恐怕到頭來反變成了吃緊弄破碗。

在藍綠兩極對峙的局面下,任何想要在中間地帶開疆闢土的政治人物,都須審慎思考「碗內」與「碗外」的衡稱關係,才能站穩基本立場。就像郝龍斌提倡的「保外就醫」,贏得綠營叫好,卻讓藍軍覺得遭遇逆襲,恐怕就是失多於得;至於協助屏東災戶,雖博得少許掌聲,卻也惹來「慷他人之慨」的譏評,總結或許未必划算。

先發未必先至,這是競技場上的常見景象;但不出發的人,必是永遠無法抵達,這更是競技場的鐵律。郝龍斌攪亂這池春水,也許能為藍軍增添動力和氧氣;但他衝撞過頭的失分,也可作為這場馬拉松賽的教訓。

台灣 聯合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