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星期三

中國應向消費主義看齊



明鏡新聞網編譯  蕭憲聰



2012的經濟成長不如以往
   
如果將一個國家形容成人,軍事力量是其肌肉,經濟力量是其骨頭。一個人如果只長肌肉不長骨頭,那肌肉使不上力,無用武之地;相對地,如果只長骨頭不長肌肉,沒有保護的情況下面對外界衝擊,骨頭便容易折斷損傷。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廣大市場加上便宜勞力讓每年經濟成長率維持高水平,而有了經濟當作後盾,解放軍也變得更現代化、更有自信。中國曾像個小孩子被世界列強欺負,但是,長骨頭也長肌肉後,令各國不敢小覷。然而,再健壯的人也有生病的一天,中國表面上看起來亮眼的經濟表現,已有病徵浮現。


中國山寨文化盛行。


經濟專家認為,面對全球環境的不確定性,2013年中國需要新的促進增長的政策和加速改革,以刺激國內需求。根據路透社,直屬國務院的政策研究和諮詢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DRC)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侯永志表示:“我們需要更專注於擴大國內需求”。而很多人都關心中國是否能在2013年實現8%成長,侯的態度較為保守,他說:“增長的幅度有很大部分取決於外部環境,我們會設定適當目標,不會太低。”

2012年中國的經濟成長估計是7.7%,縱然這對其他國家而言,是驚艷的數字,但卻是中國從1999年來最低的成長率,甚至遠不及過去30年每年幾乎都有10%的表現,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放緩的情勢已十分明顯。

關鍵在於外部環境。路透社指出,中國是大量仰賴出口的國家,2011年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1%,且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蓬勃發展的出口業,為中國提供超過兩億個就業機會、吸引外國投資並大大幫助國內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但正因如此依賴出口,當金融危機席捲、歐債危機蔓延及美國經濟停滯之際,中國也就被拖累。

中美高度依存卻缺乏互信
   
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美國。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是第二,兩者關係之密切不言而喻。美聯社報導,長期負責中美經濟事務、十八大後晉升政治局常委的王岐山,20121219日出席在華盛頓舉行的中美商貿聯委會,他指出,全球經濟形勢嚴峻複雜,復甦低迷將長期化,更突顯中美維繫良好關係的重要性,“事實證明,中美經濟高度互補,互利共贏,誰也離不開誰,我們對中美經貿關係的未來充滿信心。”

儘管高度依存,不意味著兩國就毫無嫌隙。中國和美國擁有超過5000億美元的雙向貿易產值,但多數對中國有利,因此,對華經濟政策一直是美國國會辯論的焦點,美方希望中國多加刺激國內需求,使經濟成長減少對出口之依賴,並允許更多的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藉此平衡貿易逆差。
另一方面,王岐山也強調,中國將會堅持經濟改革路線,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公平對待外國公司,他說:“當我們談開放的時候,並不是一句空話”,但美聯社指出,中國龐大笨重的國有企業,令許多投資者卻步,它們長期壟斷一些極具潛力的領域,不容外人介入。王過去一直是主導中國對美國財政和貿易政策的關鍵人物,未來,他的工作將轉為打擊腐敗.


相對而言,中國企業在美國同樣面臨困境。中國指控其高科技業在美國遭受歧視的安全檢查程序,像電信巨擘華為就因國家安全考量被排除於美國大門外,畢竟中國的商業間諜活動向來惡名昭彰。因此,兩國的互信基礎恐怕還有努力空間,商務部長陳德銘表示,中國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美國將採取什麼措施,王岐山則懷疑中國投資者受到政治背景調查。

 30年來的快速工業化和都市化,讓數億中國人得以擺脫貧困,並推動經濟迅速崛起,但近來專家提出警告,以國家投資驅動、出口導向的經濟成長模式不可能長久,且過度投資的後果已開始顯現,閒置的住宅、辦公室和工業設施成了財政重擔,假使中國想創造持續性的經濟成長,必先破除數字迷思,成長率不代表一切,再者,開發國內消費市場也是至關重要。

“我們需要適當的增長”,侯永志說:“政府不會為了改變增長模式而大幅減緩成長率,同時也不會一昧追求成長率”,2012年底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路透社從內部得到消息,指出2013年設定的成長率目標是7.5%,與2012年相同。




王岐山出席中美商貿聯委會。



戶口制度恐成絆腳石
   
加強經濟增長質量的第一步是都市化,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多年來,都市化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部分,戶口制度將人民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使13億中國人分成兩個群體。因此,在城市工作的農民工,儘管生活多年,戶籍屬性仍歸農業戶口,無法享受都市裡的教育、衛生和其他社會福利服務。批評者指出,這種管理方式太過二元化,無法賦予公民遷徙自由,且戶口與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權利掛鉤,明顯造成不平等。

    中國有超過一億五千萬的農民工,他們辛勤工作帶動經濟繁榮,卻未能獲得相等回報,是導致許多農民工騷亂的主因,改革戶口制度同屬經濟改革的一部分,侯永志表示:“毫無疑問,我們必須改革戶口制度和促進都市化,但人口登記還是有其必要”,廢不廢戶口都有優劣,兩者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有待國務院傷腦筋了。

經濟學者紛紛呼籲中國的經濟成長應轉型由國內消費主義拉抬,因此,對政策制定者而言,了解消費者需求便是一項重要課題。2012年結束之際,眾家的趨勢預測隨之出爐,而王海倫(Helen H. Wang)在福布斯(Forbes)發表的文章提到,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2013年中國將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因為早在20126月,網上購物的中國人就達兩億一千萬人,勝過美國的一億七千九百萬。

中國消費者越來越精明
   
王海倫觀察為數眾多的中國消費者,歸納出五種特色。首先,第一個典型特徵是,中國人喜愛貨比三家,他們願意花較多的時間比較價格,確保自己買到最便宜、最划算的產品,這意味著中國人不太會一時衝動花大錢,且在購買前習慣收集信息,除比價外,也尋求家人和朋友意見。
不管是高收入或低收入族群均適用如此特點,雖然低收入者會更明顯。節儉一向是中國人崇尚的美德,有句警告意味濃厚的俗諺就說:“由儉如奢易,由奢入儉難”,所以,“折扣”普遍能吸引中國消費者。

第二點,中國消費者開始懂得通過購買行為建立自我認同。數年前當富有的人開始暴增時,他們盲目追求名牌來炫富,而沒那麼有錢的人則注重產品的基本功能,但現在情況已有轉變,中國人對不同品牌培養出敏銳嗅覺,使他們越來越像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消費者。

舉例來說,生活在較富裕城市的居民學會以購買滿足情感需求,根據2012年麥肯錫公司(McKinsey)完成的消費者報告,21%住在北京和上海的消費者將“個人品味”列為影響購買的關鍵因素,其他城市只有7%11%的人。因此,王海倫認為,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有權選擇更好的,過去消費者側重的“耐用性” 和“實用性”已漸漸被“產品設計”取代。

第三個特點是對品牌忠誠。中國是一個大市場,各國品牌蜂擁而至,中國人擁有很多機會,可以任意嘗試不同產品,但現在消費者對品牌的認識越來越多,他們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變得更挑剔、更堅持。

第四點是務實性。王海倫發現,中國約有四億的中產階級居住在較小的都市或內陸地區,這些新興消費者的態度比起沿海的人保守,在乎價格差異,選擇產品的標準是實用性優先,例如服飾類,他們希望穿得舒服;食品和飲料上,他們注重味道;電子產品類則關注耐用性。

最後一點,中國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在意能展現自我個性的購買行為,且有放縱傾向,他們通常以“感覺”為優先考量,這在發達國家是很普遍的現象。麥肯錫的報告顯示,34歲以下的消費者有45%表示,他們買東西是為了享受生活,3565歲的消費者只有37%的人這麼做。此外,年輕人相信互聯網是購物的一大幫手,44%說他們得依賴互聯網幫忙做出決定。

總體來看,隨著中產階級興起和年輕一代逐漸成為社會消費主力,中國人將越來越重視“品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和山寨文化之氾濫,使中國人對自家產品信心不足,因此,若能以高科技高水平產業進行經濟轉型可謂一石二鳥,將不只提升中國與先進國家的競爭力,也能滿足國內日益精明的消費者。(《外參》第33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