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日星期五

周素子: 一句虛構的話都不會寫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儘管在一個不懂政治的年紀就被打成右派,儘管與丈夫長期分隔、於艱苦環境下撫養三名女兒,中國女作家周素子仍從寬容、正面的角度看待被當成右派的那些年,她在接受《新史記》專訪時說,樂觀是自己的天性,反右運動讓自己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姑娘,粹煉成一顆“銅扁豆”。


海外生活隨遇而安


身在海外對寫作的影響,對周素子來說並不大,“如果我是搞史學卻在海外,需要資料的時候很難得到,但我寫回憶文章,沒什麼大妨礙。”不過,移居新西蘭的奧克蘭,對於喜愛昆曲、 徽劇、評彈等藝術的周素子來說,卻有著很大的差別。“本來我生活在其中,所以我在中國很愉快,沒覺得很痛苦,就是政治上的東西很討厭,但沒辦法;可是現在這些我很喜歡的娛樂都沒有了,都離我很遙遠。”


周素子對《新史記》回憶,在中國時,自己是個有空隙就盡量享受的人,哪怕是個又小又破舊的地方,她依舊住得下,還能弄得相當漂亮,鮮花滿室。周素子說,自己是個很愛生活的人。


雖然在新西蘭少了中國式的娛樂,但周素子已覺得自己非常幸福。“我們家三個女兒都到那,一共生了7個孫子,最大24歲,最小12歲,都是男孩,人丁興旺。”周素子二女兒在2001年獲得美國綠卡,但因為在《新報》擔任重要工作,因此一直拖到2007年綠卡瀕臨被取消之際,才全家飛往美國;剛開始,二女兒在美國各地遊走,尋找能謀生之處,最後在拉斯維加斯遇上中央美術學院的同學,此名同學在拉斯維加斯擁有間雕塑店面,有雕塑專長的周素子二女兒與丈夫便安居在拉斯維加斯,為店面接些雕塑生意。


二女兒一家離開新西蘭後,《新報》仍繼續辦,但人手少了加上不景氣,2010年終於支撐不下。如今,周素子一家還有一份做電話簿廣告的生意。周素子對《新史記》表示,寫作以外,她的英語不行、外面沒什麼交往,因此便在新西蘭做做家務,周素子笑道:“我在國內不會燒飯,到新西蘭就幫他們燒飯,什麼事都做,很盡職。”


目前為紐西蘭漢學會會長的周素子,作品還包括《周素子詩詞鈔》 、《紐西蘭華人誌》。周素子的文章中經常可見到丈夫陳朗的身影,即使曾分隔13年,周素子仍不離不棄帶著3名孩子,等著一家團圓的日子。


周素子對《新史記》回憶,陳朗做了13年農場沒回家,帶著孩子的生活也很辛苦,當時還不確定陳朗是否能回得了家,但與丈夫有感情在,且他的人格很值得尊重,因此再辛苦也堅持下去。“當然,我22歲成為階級敵人,要擔心明天怎麼生活,沒有什麼功夫跟心情去談戀愛,但我沒想過跟他離婚,也不想帶著3個孩子再去嫁人,雖然我不相信(離婚就)活不下去,但我很理智,這種東西要受到傷害的,我傷害不起。”


周素子身在藝術家庭,兩個哥哥都是浙江美術學院教授,其中二哥周昌穀曾獲國際級的“世界青年節金質獎”,目前兩人都已過世;周素子也喜愛音樂、戲劇,能作詩賦詞。目前,周素子下一本著作的稿子已經整理完畢,仍以人物故事為主,完全走文化路線,不涉及任何政治因素,主要講述字畫、名居等藝術、建築領域,為在中國任建設部記者時寫的東西。周素子說,浙江是文物之邦,江南文化都非常細膩,她在擔任記者期間,認識許多繪畫師、建築師、風水師,這些人物都是此部著作的主角,目前周素子正與出版社接洽中。


周素子對《新史記》說,自己不會寫小說,因為“一句虛構的話都不會寫”,因此往後的作品仍將以紀實的形式為主。周素子創作內容多元,除了寫右派、藝術外,她還曾在拜訪歐洲期間寫了“歐遊散記”,2000年回到中國的周素子,創作了“回國日記”,另有10年在外頭採訪的經歷“10年鴻雪”,均已在《新報》發表過,預計未來集結成書。












周素子與陳朗年輕時照片。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