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4日星期六

廿五年來台灣變化發展,最好和最壞都在這


【聯合報╱楊照】


廿五年前的七月十五日,台灣宣布解嚴,正式結束了長達卅八年的戒嚴狀態。正式宣布解嚴,其形式意義大過實質意義,台灣人民的生活,不會在一九八七年七月十四日到七月十五日之間,一夕改變。前一天在戒嚴狀態下,後一天進入解嚴,絕大部分的人的日子,沒有任何可以察覺的改變。

解嚴並不是一個真實的狀態,毋寧比較接近一個巨大變化的開端。真正重要的,不是解嚴本身,而是因應解嚴而來的種種改變。一項改變,是開放黨禁,准許台灣人民可以組織政黨,取得合法地位。

開放黨禁之前,許多人信誓旦旦地預言,人民有權自行組黨,一定給台灣帶來大亂。那麼多黨存在,各有各的主張,社會怎麼可能安寧?四分之一個世紀後,就連「台灣共產黨」都是合法政黨了,台灣卻並沒有因為五花八門的政黨存在,而變得比戒嚴時代更不安。剛好相反,一百多個合法政黨中,自然演化成兩大黨的競爭,交互輪替執政,不管選舉上、政治上出現什麼激烈變化,都不會真正動搖社會的穩定。

解嚴帶來的另一項變化,是開放報禁。原來凍結的報紙許可解凍了,不需要有特殊的國民黨關係,不需要經過言論查核機構的同意,只要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投資,大家都可以辦報。接著又從開放報禁擴張到開放有線電視頻道經營,從平面媒體到電子媒體,都不再以特許形式來管制。

開放報禁前,也有人信誓旦旦地預言,不受管控的言論,會腐化人心,讓台灣社會淪喪,或讓其他敵對勢力有機可趁。四分之一個世紀後,在台灣已經完全找不到有什麼禁忌話題了,聽了那麼久各種最刺激最禁忌的言論,台灣人民自然養成習慣,不再容易受到極端意見影響,極端、刺激的言論,只剩下娛樂價值,大家聽聽笑笑,以為談資。

解嚴帶來的再一項變化,是普遍設立選舉制度。從縣市議會、縣市長、立法院到總統,讓民意機構和各級首長,都由票選產生。全面建立選舉制度的過程中,也有人信誓旦旦地預言,這樣產生的民代和各級首長,無法保證其能力,會讓台灣的發展衰退,更無法保證其操守,會讓台灣的政治領域烏煙瘴氣。

從一個角度看,這樣的預言,比前面兩種預言,來得準確。的確,選舉產生的政治人物,重視選票遠勝於重視社會進步發展。不過,這些透過選舉才獲得權力的人,他們不得不聽取社會上各種不同人的心聲,不能夠理所當然犧牲什麼樣人的利益來換取成長,因而台灣每個人都能多少捍衛自己的基本權利。

還有,廿五年來的確選出過不少操守不好的政治人物,從總統以降鬧出了許多荒謬的弊案,但也因為如此,廿五年後,台灣社會不再期待政治人物品德超眾,而是期待能夠擁有獨立的司法機關,該查就查、該抓就抓,讓擁有權力的人知道,濫用權力換取自己的利益,是要付出很高代價的。

解嚴廿五年後,有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的收賄、索賄弊案。國民黨不敢上演「官官相護」的戲碼,反而急於表態反貪,因為他們知道這件事很可能斷送他們繼續執政的機會,知道民進黨在旁虎視眈眈,就在等國民黨犯下讓民眾生氣的錯誤。這整件事是由媒體首先爆料披露,林益世根本無從阻止,而且一家媒體報導弊案,另一家媒體立即跟進發布關鍵照片,所有媒體全面動員,進行調查與評論。接著,特偵組約談林益世,面對齊備證據,林益世只好認罪。

這過程最清楚顯現了,廿五年來,台灣的變化發展,最好的和最壞的,都在這裡了。

(作者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