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2日星期日

BBC记者来鸿:北京奥运留下一个空鸟巢

BBC,罗西·歌德史密斯


北京奥运主场馆“国家体育场”有一个外号----鸟巢

四年前,北京承诺要让奥运遗产长久造福城市。北京奥运的主场馆“鸟巢”当时是举世瞩目的一个重大看点。BBC记者歌德史密斯最近前往参观发现,如今,鸟巢空空荡荡。很少上演体育赛事,成了供游客参观的景点……

北京奥运的主场馆。天气很热,空中是污染的阴霾,背景是一片大吊车和高层楼的丛林。

和北京其他一些新的地标性建筑一样,北京奥运主场馆“国家体育场”也有一个外号----鸟巢。这个外号是用来描述体育场的造型独特,另外一个目的,可能也是为了让体育场更加惹人喜爱。

但是,这个鸟巢并不可爱。它不过是一条黯淡无华、铅灰色的水泥恐龙。而且,这条恐龙今年只有四岁。

“全中国都以鸟巢为荣”

小姑娘“琳达”也有英语外号。她今年10岁。我们在鸟巢碰面。

现在,鸟巢是北京的旅游景点。每天,游客们坐着大巴来参观。

琳达和爸爸妈妈是从乡下来的。看鸟巢,一直是琳达的一个梦。这一天,鸟巢空空荡荡,只有几个家庭在拍照。5个男人躺在座位上睡大觉,两个巨大的屏幕一圈一圈儿、没完没了地重复播放着体育明星们的录像片。

我在其他国家也见过奥运场馆。权力与成功华而不实、过眼烟云般的象征,英雄们离开后留下的空荡荡的巢穴。

空空的北京鸟巢更是一个劳民伤财、特别让人心寒的象征。

鸟巢几乎永远闲置,今后可能会被改建成宾馆或者购物中心。现在,也很少有人还有心思提起艾未未----北京这位四面楚歌的艺术家/活动人士----当年曾经参与鸟巢的设计。

我问琳达,你喜欢鸟巢吗?她满怀爱国热情地回答说,“全中国都以鸟巢为荣”。

博物馆里放什么?

这个回答很好!因为,琳达今后一生中,还将会看到许多巨型建筑。

历史上,北京曾经是宏伟壮观的帝王之都。共产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推土机和大片大片人民的宫殿、写字楼、公寓楼。

现在,经过了过去二十年以工业推动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正在致力于以每年15%的速度扩大创意产业。

今年37岁的陈伯康(Aric Chen)是日益壮大的文化企业家队伍中的一员、北京“设计周”的创意总监。他解释说,一个大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的经济模式走向“中国设计”的经济模式。工艺传统在中国根深蒂固。低成本的制造业已经不可维持,必须向质量和创意转型。

为了启动文艺复兴,北京开始时是请来国际级别的大明星。比如,英国建筑设计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来设计北京机场航站楼----外号“龙”;

法国人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来设计国家大剧院----外号“巨蛋”;荷兰人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来设计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外号“裤子”。

但是今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Pritzker)。这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陈伯康说,直到最近前不久,建筑师甚至都不是一个职业。一切都是由政府部门安排的。现在,我认识的27岁以上的建筑师,所有的人都在建博物馆。

每年,中国至少都会修建100座博物馆。问题是,往博物馆里面放什么呢?

在北京的最后一天,我参观了新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旁,是宽阔的天安门广场和宏伟壮观的故宫、八条车道的长安街。这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能够容纳五万人。

但是,博物馆内的展品却不是世界级的。进入博物馆的安检如同机场。这就意味着,博物馆里几乎经常空着,你可不能随便近来喝杯咖啡、逛逛。

也许,中国正在向一些世界级的文化硬件投资,但是现在,中国也需要向高质量的软件----中国自己的艺术和艺术家----增加投资。

BBC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