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9日星期二

假若甲午重演 中國勝算幾何

中日矛盾日益激化,甲午戰爭重演的機會愈來愈大,如果戰爭真的爆發,中國有多少勝算?中國優勢到底在哪裏?又能否經得起戰爭的消耗以及內亂的考驗?

當年的北洋艦隊是清軍中最現代化的軍隊,主力艦購自德、英,艦長幾乎都是留英學生,在英國艦隊實習操練過,艦隊官兵的操練採用英式,甚至連軍事口令、印章都是英文的。然而,這樣一支全盤西化的艦隊依然不堪一擊,全軍覆沒。

反思歷史,不難發現中日當年的差距決不僅是甚麼主力艦火炮射速、軍艦航速等等,而是總體性的、制度性的落後。清朝軍力不濟之原因在於政治,實際上,甲午戰爭是發生在一個已完成現代化轉型的國家與一個尚未轉型的沒落帝國之間,結局不難預知。

如今中日競爭也是如此。從純軍事角度看,中國不輸日本半分,甚至更勝一籌,尤其是中國擁有撒手鐧的核武,但若然真正開戰,中國未必會佔上風,至多兩敗俱傷。中國更大的問題是在國內,中國的政治體制就像脆鋼,看起來很強大,但輕輕一敲就會四分五裂。如果中日開戰,中方未能獲勝,國內壓抑的各種社會矛盾便會爆發,使國家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內修制度 外爭國權

某種意義上,北京之所以不敢輕啟戰端,主要仍是顧忌國內的矛盾。當年滿清甲午戰爭大敗,民間群情激憤,要求民主改革的聲音日漲;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清政府裝模作樣地同意推行君主立憲,但國內矛盾並未緩和;後來發生義和團事件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清朝最終土崩瓦解。

甲午之戰表面上是槍炮之爭,其實是制度與文化的對決,戰場上的勝負都是暫時的,現代政治和社會的轉型,文明、制度和社會發展的競爭才是核心的,這是國運與民族命運的競爭,也是最實質性的國際權力之爭。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日這場競爭再次復燃,但中國還是遠遠落在後面。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可說是當年洋務運動的翻版。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爭之後痛定思痛,開展洋務運動,在上層政治體制不變下引進西學和先進技術,發展新式海軍。如今中國改革開放也是如此,經濟上走市場化,但政治上仍是威權主義,結果政治與經濟南轅北轍,矛盾日深,內耗日重,根本無法槍口一致對外,即使勉強一戰,也可能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負面作用極大。

內修制度,外爭國權,這應是北京當局的執政綱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只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建立一個保障人權公平公正的社會體系,外爭國權時才無後顧之憂,才能真正戰勝日本。


東方日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