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海内外學者讀蔣介石日記感到“震撼”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郭岱君對《新史記》表示,每位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主題和多年來的關注重點,閱讀蔣介石日記時都有不同的期望,每位學者閱讀蔣介石日記後,也都有不同的心得,但每位看過後,都對郭岱君說,他們感到震撼



蔣介石日記原稿。


蔣 介石日記開放後,許多學者來到胡佛研究院,原先對蔣介石評價各有不同的學者們,看完日記後都有相同的感覺:“震撼”。郭岱君對《新史記》表示,每位學者根 據自己的研究主題和多年來的關注重點不同,在閱讀蔣介石日記時都有不同的期望,有人特別想看西安事變、有人想看抗戰,有的人想知道蔣介石與宋美齡的關係, 每位學者閱讀蔣介石日記後,也都有不同的心得,但每位看過蔣介石日記後,都對郭岱君說,他們感到震撼。

郭岱君舉例,一位正在英國牛津大學 做訪問學者的加拿大教授,出生北京,他過去曾聽岳父隱約談過一些蔣介石的事蹟,但總是欲言又止,只是鼓勵他多讀、多看、多思考。事隔15年後看到蔣介石日 記,才知道為何當年岳父只能隱約透露,“原來他有太多想說卻又不能說的事!我的岳父15年前就為我鋪了到胡佛的路!”這位學者說。一位目前正在胡佛看檔案 的學者也有許多感慨,他驚訝蔣介石的毛筆字這麼工整。也有學者很佩服蔣介石先生每天寫日記的恒心與毅力。

而郭岱君自己最受震撼的,是從日 本侵華開始一直到國共內戰的日記,深深顯示蔣介石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堅持到最後的精神。就是這樣的精神,才能帶領中國贏得對日抗戰。過去在很長時間 內,有許多人指責蔣介石不抗日,但日記公開後,包括她自己在內,沒有一位學者認為蔣介石不抗戰。其實蔣介石不但主張抗戰,還積極備戰,在投入戰爭後反對與 日和談。日記中諸如這種顛覆自己過去觀念之處還有很多。

郭岱君介紹,蔣介石年輕時留日,對日本有相當瞭解,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後,日記每天的開頭都寫了“恥”或“雪恥”,一直到他過世,且整部日記蔣介石都稱日本人為“倭”,或“日倭”,可看出蔣介石對日本沒有好印象。

而 蔣介石看似不抗日的態度,其實是因為他瞭解日本的實力。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隔天,亦即9月19日的日記中,蔣介石寫道:“昨晚倭寇無故攻擊我瀋陽 兵工廠,內亂不止,天災匪禍,相逼而來,速我唯亡乎。”當時在南京的蔣介石還將宋美齡送到上海避難,但宋美齡到上海後很生氣,希望與蔣介石共度國難,因此 自己跑回了南京,蔣介石在之後的日記中寫道,宋美齡令他寬慰。

另一方面,一些人認為應該不顧一切抵抗日本,但蔣介石認為應該隱忍,暫時不 該抵抗,兩方很快有了爭論,在自知中國貧窮落後、實力不如日本,但不抵抗又愧對先祖的情況下,日記展露蔣介石矛盾的心情。蔣介石寫道:“日本三日可亡 我”、“日本三月可亡我”、“中國軍隊有敗無勝”,但又指出:“聞瀋陽、長春、營口被倭寇強佔,心神不寧,如喪考妣。苟為吾祖吾宗之子孫,則不收回東北, 永無人格矣!”“以手造之國家,辛勞八年,死傷部下三十餘萬,猶親生扶長之子,欲使一旦放棄,不能相見。經國赴俄不歸,民國扶持未長,皆欲使我一旦棄 去”;“於國為不忠,於母為不孝,於子為不慈,自覺愧怍”……當時,蔣介石甚至擬好遺囑,認為了不起就一條命,就去打日本吧。

1931年 孫科、胡漢民等人在廣州另立中央,12月15日蔣介石決定提出辭呈,第二度下野。當時其實國民黨大部分人,如胡適、蔡元培、汪精衛、陳布雷、傅斯年,也都 認為中國一時無法與日本對抗,除貧窮落後外,也因為軍閥割據。郭岱君說,蔣介石一生都無法統治中國大陸,頂多只有沿海幾省,此時蔣介石心裡想的是,軍閥盤 據,各有所謀,不先剿共、滅匪,則不能御侮。不先平內,則不能攘外。蔣介石認為“中日必將一戰”,但“此次對日作戰,其關係不在戰鬥之勝負,而在民族精神 之消長,與夫國家人格之存亡……徒憑一時之興奮,不具長期的堅持,非與國無益,反速其亡。” (《新史記》第4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