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7日星期四

李克強訪港引發的政治瘟疫


《明鏡月刊》特約記者 岳大鵬


李克強保十八大後挺港政策延續

  2011年8月18日下午,李克強結束為期三天的訪港行程,乘坐專機離開香港,返回北京。他用三個“力”--潛力、活力、生命力表達對香港的感受,併稱香港對國家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李克強下午4點30分左右登上專機,準備離港。他在機場停機坪發表簡短講話總結訪港成果,總結訪港成果。他說,這次訪問香港前後共三天,包括出席國家“十二五”規劃與兩地經貿金融合作發展論壇論壇以及港大百週年校慶典禮等活動,通過與機構、各界人士、市民接觸交談,對香港加深了瞭解,主要感受有以下三點:

  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和建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內地和香港合作發展有很大潛力;香港同胞勤勞、智慧,做事認真、用心、專業,香港開放多元、充滿生機活力;不論環境如何變化,“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具有應對挑戰、保持穩定的強大的生命力。

  儘管在訪港期間沒有接受港媒采訪,與香港記者也是“零”距離接觸,但在離開香港前,李克強最後讚賞香港的記者們表現敬業精神,令人欽佩。他向記者表示感謝,並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再見。

  有評論指出,李克強三天訪港之行,最受關注的莫過於他公佈中央挺港的一系列經貿金融政策,但李克強今次訪港的政治意涵不容忽視。中央高層對於李克強訪港之輿論和實效亦高度重視。

  中國發改委主任張平、商務部長陳德銘、央行行長周小川等財經高官位列陪同名單,李克強為香港“送大禮”的含義頗濃,無論是將推出跨境ETF,或允許香港以RQFII方式投資境內證券市場等六大措施,都顯示出中央支援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決心。

  香港《明報》引述分析人士指出,若將中央此舉純粹視為給香港送禮則未免流於表面,中央已將香港納入“十二五規劃”的全國通盤之考慮,且全球經濟當下正飽受歐債美債影響之拖累,中國想安然渡過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就須發揮各地包括香港的重要作用,因此,從政策、經濟等方面挺港,推動內地與港的融合是必然之舉。

  自香港回歸以來14年以來,在李克強之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已有14次訪港紀錄。以往,以副總理身分訪問香港的中央大員,多為出席國際性會議。如1997年9月,時任副總理的朱鎔基,與當時的總理李鵬,以主辦國東道主身分到港,參加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年會;2003年11月,副總理曾培炎訪港,出席第七屆全球CEO年會。今次李克強是專程訪港,並強調要在香港多走走、多看看,在“十二五規劃”實施和明年十八大的背景下,有宣示保持中央挺港政策延續性的意味。
  另有政壇耳語稱,李克強原定行程是先赴深圳主持大運會開幕式後再訪港,最終由國家主席胡錦濤主持大運會,而李克強赴港,此間安排有深意。李克強赴港的前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宣佈將審議香港基本法第13條第1款和第19條的解釋草案。
  為2012年特首選舉及23條立法爭論,香港各界正在博弈,李克強於此時訪港,實為穩定人心之舉,為香港加油打氣,增強港人信心,故有“天好、心情好、香港更好”之語。


  
  李克強前往香港居民家庭,親切看望香港市民


  李克強訪港引發的政治瘟疫

  李克強訪港給親北京媒體高唱讚歌的機會,但更讓人看到香港幾家老牌傳媒秉承言論自由和堅守獨立風格的不易。其中,香港《蘋果日報》對李克強香港之行的報導及評論被海外中文媒體廣泛轉載,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發表了《李克強的官威比禮物更大》的社評後,《蘋果日報》在李克強離港後,又發表了葉政淳譔寫的《李克強訪港引發的政治瘟疫》一文,直指“李克強訪港三天,所謂視察和送禮都不盡不實。走訪坊間,被警察和保安包圍得像鐵桶,所到之處,封路清場,擾民之極。猶如湘西趕屍、生人勿近。而聆聽香港市民意見和視察民生狀況,更經過精心安排,衹是一場戲。”

  葉政淳認為,李克強訪港給香港“帶來了大陸劣質文化”。香港政府在人前人後,只會報喜不報憂,李克強根本無法體會香港的各種嚴重問題,例如劏房、通脹、在職貧窮和貧富懸殊等(當然相對於大陸,香港甚麼問題都只屬小兒科);而所謂的大禮不但欠缺驚喜,還有搶奪香港人才、暗地進行人口換血之嫌。真正帶來的,是猶如瘟疫的大陸劣質文化─粉飾太平的面子工程、高壓維穩手段和豆腐渣工程。
  文章稱,曾蔭權為趕及讓李克強在訪港期間到新政府總部剪彩,不惜命人趕工。由於時間急迫,工人也得權宜行事。但代價立竿見影,一名警員在工作時於假天花墮下,身受重傷。官員發言時卻聲稱該處“已竣工”。這種講法前後矛盾,引人發笑。因為既然已經完工,還生出這種“人為意外”,要不是官員說謊,就是建築有問題。

  還有,為讓李克強看的均是香港的美好一面,食環署職員連日清場,引發街市商販不滿,群起反抗;身穿“六四”汗衫的麗港城居民被身份不明的人擄走;更離譜是港大學生欲在校內進行和平示威,卻被大量警察使用武力禁錮,場面極像電影中常見的極權國度。
  文章接著斥責道:李克強明明不是港大校監,卻坐上校監寶座。陸佑堂上,席間滿是宦官財閥,本應流逸書香的大學禮堂,剎那變得銅臭無比。兩面惡俗至極的紅旗將典雅的港大校徽左右包圍。由畫面至現實,充份體現土共對不同文化的破壞力,有如地震海嘯。百年校譽,一朝淪喪。

  香港《亞洲週刊》發表香港大學新聞教授、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的文章,提醒《微博時代,李克強不要忘記改革聲音》,“作為微博時代的領導人,李克強和他的班子不應控制網絡和學校,而應向開放的香港學習。”

  中央“送大禮”給港人是美事,但是香港人不光是經濟動物,也關心內地的民生問題和政府的開放。內地的經濟發展,需要政治改革保證才能持續發展。香港的“一國兩制”的維護、民主前景,和內地政經狀況又息息相關。作為微博時代的第一代領導人,李克強和他的班子如何治國?

  文章強調,在這資訊泛濫時代,人人皆可成為新聞收集和發佈人。溫州動車事故、大連化工廠污染和停建,民間微博發揮了極大威力、促進了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微博有不足之處,為政者衹能參與、引導、提高。民意不可欺、強力壓制不可行,也不收效,這是大陸近期突發事件的教訓。
  李克強等能否引領國家走向開放坦途?這還待事實考驗,但李克強的背景可以讓人有更多的期待。因為,一是“第五代的一個特徵,是他們的正式教育水準較高,政法學歷較多”;二是,“文革後第一批入學的大學生,在當年校友筆下被描述為‘思想活躍、言辭犀利’。”
  文章還指出,李克強如果在十八大接任總理,也將挑起大學改革的重任。溫家寶強調大學要“政校分離,管辦分離,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李克強能否實現這個願景?
  文章最後寫道:李克強和北京的中央領導人要給港人更多的信心,表示中央政府有政治改革的決心和行動,也支持香港的開放、多元和法治。自由開放的香港是國家的寶貴資源,能為國家的改革和進步做出貢獻。(《明鏡月刊》第20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