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
伦敦奥运开幕典礼在台湾引发了令外界事前未能预期,但实际上也不是完全预期不到的效果,亦即各界藉由对伦敦奥运开幕的赞许,批评了四年前的北京奥运开幕。
伦敦奥运的开幕令人欣赏,是因为与北京奥运开幕相比而来的吗?自台湾媒体的描述中,似乎不是如此。台湾媒体赞扬伦敦奥运开幕的,是认为伦奥的表演展现了庶民精神,并众口铄金的指称,北京奥运的开幕是为了领导而办,与庶民精神完全不同。但既然完全不同,当然没什么好比的。
可见,从伦敦奥运开幕的精彩,联想到北京奥运开幕的不堪,正是因为相信他们之间不能放在一起比。北京奥运有北京奥运自己要展现的精神传承,但是这样的精神传承在伦敦奥运开幕中没有意义。不过,以为将伦敦彰显的庶民精神当成唯一的标准,就想当然尔就可以把北京奥运讲成是苍白空洞吗?恐怕也未必。
比如论者说,伦奥开幕的表演者都是面带笑容的,是来自生活中的人物,京奥开幕则是动员了解放军,是按照命令办事的。难道他们假定参与京奥表演的,是没有情感的机器人?京奥导演张艺谋让卷轴之下的解放军在表演结束后现身接受欢呼,表演者难道不会因为完成了这次共襄盛举而对自己感到骄傲吗?
论者又说,伦奥开幕展现了生活性,提醒观众英国在他们生活中无所不在,包括哈利波特、007、贝克汉,因此不像京奥那样虽然展现一时的气势,在表演结束之后两周人们就遗忘了。难道京奥凸显的大大的和字,不是在人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人际价值吗?就算卷轴不也是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吗?
论者还说,伦奥有丰富深藏的文化底蕴,没有展示枪炮,而是让人们欣赏到莎士比亚的传统,表现出软实力的雄厚,而京奥则是以夸示硬体的实力为核心。然而,京奥是以嫦娥奔月的隐喻开场,且有儒家价值作为其基础,为何这不是文化,而只是硬体呢?是谁把解放军参与者的人性一举抹煞的呢?
伦奥在台湾政坛上
用来当护身符?
伦奥散发的英式幽默是在台湾论者口中大为惊叹的,这点在举全国之力投注的京奥中,确实看不到。在京奥中没有太多轻松自信,更别说是幽默,而是充满紧张迎接贵客的心态,深怕稍有不慎会丢国家的颜面,更怕有人刻意捣乱而丢脸。但这样的态度差异,如何成为褒贬的标准呢?
拿伦奥与京奥比较高低,犹如是拿南橘比北枳,然后以差异为理由,来贬抑京奥。两人两事相比,若以其中之一为标准,则作为标准的一方无论如何都比较好。
台湾论者贬抑京奥的方法论,就是把伦奥当成标准来比京奥。然而要这样比的,既不是伦奥主办者,也不是京奥主办者,而唯独是台湾的论者。
当台湾的论者赞扬伦奥可以很生活、很庶民,而京奥很威权,很集中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们自己把伦奥与京奥放到伦奥的标准中比较,而拒绝尝试从京奥所要传承的精神中去体会,恰恰是一种威权与集中的表现?至此已经可以看出,台湾论者的感想不是从观看伦奥开幕中体会出来的,而是事先设定好的。
更值得玩味的是,既然伦奥与京奥如此不同,而观众在看完之后不久就遗忘了,那为什么他们看到伦奥后,竟仍然会联想得到京奥呢?当然就是因为,京奥一直在他们心中是阴影,他们孜孜期盼用伦奥超越并治疗四年前京奥给他们带来的压力、震撼、创伤、诱惑。
简言之,他们从未忘记京奥,并且是用京奥的眼光去看伦奥,希望伦奥大大不同,他们也准备好去归纳伦奥的不同,好让他们可以进行反身批判,自我解放,洗涤他们脑海中对京奥的记忆。但正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是从京奥看伦奥,但口中却是从伦奥评京奥,因此将永远抛不掉京奥给他们的阴影。
有一位台湾知名的所谓文化创意人看完伦奥后很感伤的说,过去台湾文化创意无穷,近年却欲振乏力,以至于两岸之间文化创意的差距愈来愈小,台湾应该要设法重振。换言之,在希望台湾向伦奥看齐的时侯,他也发现北京已经在往同一个方向发展,则他在口中或笔下所批评,说京奥是威权与集中,根本是从事先得好的结论在批评,也说明台湾的文化创意背后,夹带着集体主义的动机。
不要以为这些批评是台独或反华论者所提出的,恰恰相反,非常在意台湾如何领先大陆的,更多是与台独势力或反华论者分庭抗礼的媒体人,他们需要仰赖贬抑任何大陆上有所成就的事物,才能在不主张台独的前提下,和台独一起批评中国,希望台独会放过他们。伦奥是他们在台湾政坛上用来当护身符的。
作者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聯合早報
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八月
(1217)
-
▼
8月 05
(35)
- 握薄谷資產機密 海伍德遭毒殺
- 颱風狂襲 水淹山海關 北京站晚點創紀錄
- 美雜誌警告:中國切香腸戰術 暗地深化南海主權
- 美國密爾瓦基錫克廟 驚傳槍擊喋血
- 一日奪5金 奧運金牌中國返第一
- 羽球稱霸 中國獲5金重登榜首
- 全國62位專家受邀北戴河休假
- 媒体引内部通报:刘志军涉跑官 欲调任地方大员
- 紅色國民教育 毛像當神拜 商人長沙建博物館 避提毛澤東過失
- 南方朔:台灣的反旺中媒體運動!
- 1500自由式破世界 孫楊奪第2金
- 殘忍! 足月被迫墮胎 母嬰雙亡
- 中國奧運15官員 1餐吃200萬
- 官方處理薄熙來,造成政治高壓態勢
- 外媒記者湧入合肥 網民賭谷開來生死
- 谷開來母親養育「五朵金花」
- 北戴河會議難息政局亂象
- 十八大「入常」爭奪戰 汪洋上位阻力不小
- 美國測試底線 中國豈能示弱
- 劉亞洲封上將 西進戰略起步
- 官商狼狽為奸 假藥屢禁不絕
- 石之瑜:为何从伦敦奥运反批北京奥运?
- 习近平现身北戴河 被解读为北戴河会议召开信号
- 美戰機在華盛頓上空攔截小飛機
- 沒法深究!眾多權貴親屬捲入薄熙來案件
- 國安副部長助理間諜案 增加了新的想象空間
- 王岐山沒有放棄競爭總理的野心
- 史上最无趣的美国大选
- 谷开来案的结果将是一个风向标
- 马英九提出“东海和平倡议”
- 中国管理人员在赞比亚煤矿暴力冲突中被打死
- 有准生證 臨盆10天前被迫引產
- 江澤民“主疑臣死”製造陳希同冤案
- 2012年8月4日《明鏡郵報》
- 2012年8月4日《歷史日報》
-
▼
8月 05
(35)
-
▼
八月
(1217)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理论上体现“人民政权”的含义,全国人大的官方英文翻译,使用congress一词,这表明了全国人大的议会性质;政协会议虽然不经选举产生,也不承担立法功能,但从其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来看,也承担着议会的部分功能,全国政协主席出访...
-
為打通劉雲山的關節,孫政才拼命將吉林一些項目輸送給劉雲山的兒子劉樂飛。在孫政才親自干預下,中信產業基金在吉林一些重大企業改制項目中獲利頗豐。 溫家寶、劉雲山力保孫政才入 政治 局 (1) 《外參》特約記者 劉寶書 中共 吉林省委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最近在 北京...
-
內容提要: 有人說,如果沒有1989年的“六四”,鄧小平將以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領袖形象留名青史;如果沒有1992年的“南巡”,鄧小平將以堅持專制、冷酷血腥的屠夫形象遺臭萬年。 人們曾經以爲,鄧小平在世間的形象,在1997年2月19日他辭世之日就此...
-
《中国影帝温家宝》作者余杰在接受本台专访时指出,对于温家宝最近频频发出改革的呼声,历史不会在乎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他认为薄熙来事件给中共造成了难以修复的打击。 德国之声: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一段时间频频发出改革的呼声,先是在两会即将闭幕之际在记者会上...
-
美国之音 美国6位参议员说,他们下星期将提出立法草案,规定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所穿的礼仪性服装必须是美国制造的。但美国奥委会表示,美国代表团今年已经来不及把中国制造的服装换下来了。 在这之前,媒体报道凸显美国奥运会代表团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在...
-
特派記者羅印冲、記者賴錦宏/北京、台北報導 陳光誠是否會成為中美兩大國外交博弈的犧牲品?還是陳光誠自己反覆不定,導致中共不想放手?有消息稱,中美兩國為陳光誠一家再度談判,讓他們成行的可能性不高。 昨晚十一點,美國駐京大使館官方微博發表駱家輝談話,駱家輝說,陳光誠一開始就「最最明確...
-
作者 法广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6日在国务院第5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腐败,所以今年要大力推进预算决算公开,且严格控制“三公经费”。 根据中国政府网和中国新闻网、香港中通社等官方媒体报导,温家宝指出,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腐败现象在行...
-
看山 早在去年,重庆市即给中央打报告,要求将直接选举上推到乡镇一级,所有乡镇都直选领导人。结果,中央批准只能选择 40% 的乡镇进行直选。现在,薄熙来下课了,不知道这 40% 的乡镇还会不会直选? 由此可见,薄熙来本人也是赞成民主政治的,而且其实际行动走在...
-
voa记者: 萧雨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AP 图为中国前最高领导人江泽民2008年8月8日出席北京奥运开幕式资料照 美国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中共前总书记江泽民近日在北京与美国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会面。观察人士认为,如果消息属实,这证明江...
4 条评论:
台湾酸葡萄而已,不必介意
14
台灣媒體的水平,待過的人都知道,實在太『菜市場』了。
但是作者的這篇看法,坦白說我周遭的人跟天天看到的媒體(電視報紙....)是沒有這種感覺,更不用說扯上政治上的什麼等等。
如果說某些媒體的言論給作者帶來這種感覺,那作者也許與這種水平的媒體太一般見識了,還有這種觀點的文章,在台灣應該沒什麼市場,但也太討好不是台灣的讀者了。
呵呵,北京奥运多好啊,林貌杨音足以青史留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