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6日星期六

兩岸經貿「減速」的風險與轉機

今年年初以來,兩岸經貿交易活動有了明顯的「減速」現象,主要表現在雙邊商品貿易金額衰退、赴陸投資廠商家數降低等。雖然其原因和全球經濟大環境不佳有關,但仍讓人不禁要問,當前兩岸經貿的建構和機制,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原本兩岸於2010年年中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以來,各方都在期盼,兩岸可以通過緊密化的經貿往來關係,一起對抗國際經濟風暴。不過,在近來這波歐債危機衝擊全球經濟的過程中,兩岸並未發揮「合作對抗」的效用,甚至雙邊經貿往來金額也跟著挫低。


 根據大陸商務部最新公布的數字,今年第一季,大陸與台灣的商品貿易額為351.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7%。其中,大陸對台出口73.7億美元,下降8.6%。大陸自台進口277.5億美元,下降6.1%。這樣的表現,著實逆反了2008年以來,兩岸貿易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


 更令人關切的是,台灣商品在大陸進口市場的佔有率持續挫低。根據我主計處日前發布的資訊顯示,今年第一季,台灣商品在大陸的該項市佔率僅有6.5%,比去年同期少了0.7個百分點。且台灣這項市佔率首季在大陸的排名為第4,計次於日本的10.1%,南韓的8.9%,美國的7.1%。看來,兩岸ECFA的效用,以及大陸對台的政策性採購,似乎抵擋不了其他國家商品搶佔大陸市場的攻勢。


 兩岸商品貿易衰退的原因,可以從台商大陸投資的表現中找到部分原因。關於後者最近的實際表現,據大陸商務部公布,今年第一季,大陸新批准台商投資項目(家數)為510個,比去年同期下降11.92%。這和兩岸商品貿易表現一樣在「減速」。但同季大陸新批准台商投資項目的「實際使用台資金額」,為7.5億美元,卻反向比去年同期上升39.79%。


 台商大陸投資家數減了,金額卻提升,平均每家投資金額大增,表示大型廠商成為投資主流,中小型台商相對上有所「淡出」,這和兩岸貿易的衰退很有關係。因為,大型廠商比較有條件生產原材料和機械設備,其在大陸設廠出貨,必然會擠壓台灣同類生產用資材的外銷大陸。也就是說,今後大陸台商更可以就地採購生產所需的資材,而不必再從台灣進口了。這類資材一向是台灣外銷大陸商品的大宗,將來如大陸台商持續減少從台灣進口,則兩岸商品貿易一定會繼續減速。


 一旦大陸台商普遍流行「就地採購」了,甚至,台灣本地廠商也開始作興向大陸採購機件物料,那兩岸貿易樣態一定會被嚴重扭曲,說不定台方所一貫享有的大額貿易順差,也會消失大半。這是相當值得關切的兩岸經貿風險。


 問題的轉機,應該從當前兩岸貿易的結構中去尋求。譬如,其中有一個很值得掌握的重點,就是大力促進兩岸「服務貿易」的擴張,由它來彌補商品貿易數量下降的缺口。服務貿易近年在全球越來越熱門,很多國家都在卯勁發展「外包服務」生意,即一著例。而兩岸之間的服務貿易,剛開始「發熱」,如陸客入台旅遊熱潮出現不久,已使台灣的觀光服務業嚐到甜頭。還有,台資銀行在大陸設立分行不久,且剛要開展人民幣業務,使相關的金融服務生意,有了好的前景。


 如果兩岸商品貿易規模未來無法再快速擴張,那就應該儘快拉拔雙邊的服務貿易,以進行「補位」。我政府當局尤應在未來的ECFA後續協商中,多為台灣的服務業者爭取大陸商機。也許有朝一日,服務貿易會成為台灣對大陸貿易的「台柱」。


 但ECFA後續協商對於商品貿易互免關稅的安排,仍應充分考量台灣商品銷陸的競爭力。最好能讓台灣具有優勢的商品,特別是機器設備和大宗原材料,儘早充分列為獲大陸免稅的項目,這樣才能穩住台灣商品外銷大陸的「勢頭」,避免其快速走向沒落。畢竟,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必須同步發展,如此才能使兩岸貿易穩健前行。而其他兩岸經貿事項(如投資)的持續發展,也有賴穩健的兩岸貿易來作支撐。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