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台灣快轉…啟動第3波自由化

這幾天聯合報系刊出的台灣快轉系列報導,我們看到了亞太各國迅速崛起,韓國自貿協定(FTA)布局到位,全球主要市場的高速整合,以及台灣的困境。政府除重申加速FTA洽簽外,更宣示將開展第3波經濟自由化,以創造黃金十年的驅動力。台灣在10年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經貿自由化便熄火停工,此時此刻再舉自由化大旗,已經不是創新的點子,而是後段班的補課。台灣要快轉追上世界,必須把握未來關鍵的兩年,全力推動既深且廣的自由化。

不過,政府必須清楚的定調——第3波自由化是為了拚經濟,拚競爭,也為了拚FTA,千萬不可陷入為談判而自由化的小格局,更不能讓談判僵局拖延誤事。

全球經濟整合並非新鮮事。東協10國早已建立與中、日、韓、紐、澳、印度6國所謂「東協加六」的基本雛形,而韓國與歐盟、美國的FTA,也在5年前便已成形。今年以來,此一趨勢更顯著加速;大家耳熟能詳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中日韓FTA,連同我國在內,19個WTO會員國正在洽簽一個超大型的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協定,而美國與歐盟2大經濟強權,也於本月宣布開始研商推動美歐FTA,最快將在2014年完成。這些現象,說明了一個新世代的世界經濟整合網路,輪廓已清晰可見。

美歐等國所簽訂的新世代FTA,已經將自由化的焦點,從消除邊境上的關稅,轉向國內體制調和與革新,例如外資限制的解除、商品檢驗的簡化、食品安全監管需有科學證據、新金融商品必須限期完成審查、郵政儲金及保險需回歸市場競爭等。所以我們要快轉追上韓國、追上世界,不僅是時間上的快轉,經貿思維、體制更需要有轉骨轉大人的決心。

韓國靠FTA轉骨,但是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從過去到現在,政府及各界就不斷誓言,要加速FTA的洽簽。但這個看似自然的反應,有兩個先天的限制。第一,受限於兩岸政治問題,台灣洽簽FTA並非單純的經貿議題;特別是對歐美主要國家而言,更是小心謹慎。固然兩岸關係正常化後,應該可以降低各國政治顧慮,但是否果真如此,還有待觀察。況且即便各國真能放心,也需要時間醞釀。簡單的說,兩年內台灣要與主要國家在FTA上有所突破,相當困難。

其次,洽簽FTA是一個談判過程,因此很多思維是從所謂「談判籌碼」的技術角度出發,注重談判的交換取捨,而非產業、社會的需要,導致很多談判結果欠缺真實世界裡的意義。例如最近引起爭議的嬰幼兒奶粉、奶油、玉米粉等商品,現在還有3%到6%不等的關稅。這些產品保留關稅的意義何在?不同產品的關稅高低判斷依據又為何?再如電信外資的限制,是基於產業發展考量,還是單純的為談判而保留?

最後卻也是最急迫需要自由化的領域,是經濟體制與法規的革新。法規革新才是促進外人投資的良方,結構革新(民營化、市場競爭)才是提升台灣效率的法寶,但是因為WTO規則未觸及這些議題,因此這兩個關鍵領域的自由化進展非常有限。10年前展現自由化決心的WTO承諾,加上馬總統說加入TPP倒數計時還有8年,今天反而都成為各單位抗拒改革的護身符。

大家都同意第3波經濟自由化是必走之路,但要讓台灣走向世界,讓世界走進台灣,開放速度與力道就必須與FTA脫勾。自由化對消費者、對產業、對就業、對薪資都有利,原本就不需要FTA或TPP作藉口。有沒有FTA,都不應該影響我們推動自由化的決心及貫徹的能力,才是真正成功的關鍵。



台灣 聯合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