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星期一

政府應重塑國教科 以新思維尋求共贏

教育局長吳克儉雖然矢口否認藉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下稱國教科)洗腦,卻不肯與洗腦教材劃清界線,取態閃縮,政府難脫參與洗腦質疑;梁振英政府開局已經焦頭爛額,現在遇到這個觸怒眾多學生家長的議題,若未能妥善對應,處境更為嚴峻。目前國教科所暴露諸多問題,由曾蔭權政府遺下,雖然政策有延續性,鑑於國教科所引發反彈,即使梁振英政府接力也難以順利推行。梁振英政府應該以新思維檢視國教科,重新安排,爭取學生、家長、學校以至政府和中央各方共贏的效果。

不撇清與洗腦教材關係

政府角色詭異可疑

政府否認推行國教科目的為洗腦,例如吳克儉昨日在報章撰文,表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倡議的,正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可以明辨是非,具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力,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對家庭、社群、國家與世界做出承擔及貢獻」,按這般描述,國教科目標崇高,只是在政府資助教聯會轄下國民教育服務中心(下稱國教服務中心)出版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下稱手冊)面前,卻映照出這個崇高目標的虛妄。

這本《手冊》的部分內容,連吳克儉也說偏頗,但是他卻不肯與《手冊》劃清界線,而且愈辯解愈顯得事態詭異,政府的角色愈可疑。例如,吳克儉一再表示,《手冊》並不是國教科的教材,不過,身兼教聯會會長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主席楊耀忠等,則一直說《手冊》是教材。吳克儉與楊耀忠等人就《手冊》屬性的分歧,必須釐清,因為《手冊》內容偏頗,有洗腦效用,已屬公論;若政府資助出版洗腦教材,則「國教科並非政治洗腦」,豈非謊話一句?

其實,吳克儉若堅持《手冊》並非教材,則他應該向公泷交代國教服務中心拿了公帑,出版了一本什麼東西?是否與招標合約相符?另外,既然《手冊》並非教材,吳克儉又認定內容偏頗,則為何不要求國教服務中心撤回?或是教育局為何不向全港學校宣布,教師不應該以《手冊》作教學用途?政府用公帑資助出版的《手冊》內容有問題,卻容許它在學校流通,從任何角度而言,都不能說是負責任的做法。

另外,吳克儉表示,國教科課程綱要今年4月30日才公布,《手冊》3月已經出版,他藉時序顯示《手冊》與課程組織編排,絕無關係。若吳克儉此說真確,理論上,目前全港應無一本符合課程綱要的國教科教材,因為書商根據課程綱要出版教材,一般需時一年,既然沒有教材,教育局為何堅持開展期由新學年開始;若說學校、教師未及時自行編製教材,可以延後開展期,教育局就有卸責之嫌了。

《手冊》涉及國教服務中心,吳克儉還可以諉過外人,但是備受爭議的「愛國評核」評估問卷,完全由教育局主導,用以監察各學校教授國教科的效果,這份問卷設計偏頗,只要求學生機械地就愛國與否表態,國際同類問卷的人權、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內容,付諸闕如。教育局又公布全港學校評核的平均數值,未達「標準」的學校要自行檢討,勢必出現學校調整教學以求「愛國達標」的情。這個做法,大大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及明辨是非的空間。

綜合上述情,吳克儉等官員的辯解,未能消除政府參與國教科洗腦等疑慮,因為整套國教科的設計編排,目的就是要灌輸學生愛國思想,有別於一般人以為只是加深認識國家而已,與教育局所謂培養學生獨立、多角度思考,更是大相逕庭。

「求大同、存大異」

各方才會共贏 否則皆輸

國教科已經污名化,若教育局按原定安排,很難順利推行下去,據知,以目前情,新學年會否有學校實施開展期,難以樂觀;另外,國教科事件已經溢出教育範疇,成為政治議題,若事態發展下去,影響將甚為深遠,還有是此事觸動了大多數市民的神經,他們感受到「香港正在被改造」,乖離港人一貫對「一國兩制」的認知,事態有可能演變至港人與中央在意識形態上的對抗。

梁振英政府就任未及一個月,國教科事件是曾蔭權政府留下來的,基於事態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梁振英政府不宜單純地以政策延續性體待此事,必須以新思維,為國教科和相關事態尋求解套方法。我們期望梁振英政府做3件事:

(1)擱置開展期,教育局全面諮詢學生、家長、學校、教學團體等持份者。目前主流訴求並非否定國民教育,例如由家長組成的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已經表明並非反對國民教育,他們只是反對灌輸洗腦式的國民教育,關鍵在教材、教授方法與評核等問題而已,政府若真正並無洗腦之意,社會不難就此達成共識。

(2)教聯會之類政治立場鮮明的團體參與推動國民教育,必然引起偏頗洗腦的疑慮,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政府不能再倚賴他們,有關國民教育事宜,必須全面由教育局主導和掌控,讓一切都在公開透明下進行,才不會損害港人信心。

(3)梁振英應該向中央反映,以洗腦式推行國教科,不可能使人心回歸,只會引發強烈抗拒,使港人對中央更疏離甚至敵視,恰當做法是仿效當年鄧小平設計的對港特殊方針政策,「求大同、存大異」,尊重歷史,尊重現實,不迫使港人認同中國共產黨。若能做到這樣,學生、家長、特區政府和中央,都是贏家,否則,全局各方皆輸。




香港 明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