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4日星期二

在台灣發現中國民主希望

亞洲週刊


張倩燁
我作為中國成長的八十後,深入觀察這一次的台灣大選,發現選民經歷多次選舉已變得聰明,充分表現台灣民主政治實踐的成熟,並質疑民主直選制度不適合中國大陸的說法。



我作為一個中國成長的八十後,發現台灣二零一二總統選舉不只是一次台灣的選舉,也是大陸人夢想的民主政治的未來。因此,無論是大陸還是港澳,都有人在密切關注台灣大選。在台灣觀察大選,我的思維總是難逃海峽對岸那一片國土,常常不自覺地把台灣與大陸對比,每次與略帶「民主優越感」的台灣朋友交流時,都很有點希望這個自由民主的島嶼,就是我的祖國與故鄉。

台灣大選,每一場選舉造勢,候選人及輔選成員都傾盡全力。投票前一天,馬英九與蔡英文各自在台北造勢。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用沙啞的嗓音呼籲民眾支持清廉的馬英九,而李登輝則以八十九歲高齡抱病為蔡英文站台,請大家在他有生之年,最後一次「拜託拜託」,支持蔡英文。兩位大老最後時刻的表態使許多選民感動不已。

權力向人民低頭

在一次造勢活動結束後,馬英九和周美青先後走到後台,向台下的支持者揮手致謝,散場時,幾位女性選民說,看到馬英九和周美青連日辛勞,比去年瘦了好多,言語中透露著心疼與關切。那一刻,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大陸官方話語體系的辭彙:「熱烈回應」、「堅決擁護」、「緊密團結」……。無論是蔡英文那隻被握傷的手,還是周美青九十度鞠躬而累傷的腰,都是權力向選民的低頭。「擁護」與「團結」這樣的口號,不是主席台上隨便喊喊就能實現的。只有權力足夠謙卑真誠,才會贏得選票之外的政治財富——選民的疼惜之情。

台灣選舉京港澳振奮

在台灣,常有朋友問我,我們台灣人大選,你們大陸人跟著湊什麼熱鬧?

其實何止大陸,我親眼見到一個由香港和澳門遊客組成的港澳觀選團,幾位年長的成員從馬英九造勢現場興高采烈地回到住處,繫著中華民國的紅藍色圍巾,舉著「二號馬英九吳敦義」的小旗,彷彿自己也擁有投票權一樣積極。在香港,看似民主的特首選舉只由一千二百人組成的選委會小圈子決定,普通市民則無力影響特首人選。不過,預計將於二零一七年進行的特首直選仍然值得期待,香港市民到台灣觀選,等於是對未來直選的一場熱身。

台灣可以,大陸也可以

在中國大陸接受過長期教育的人可能都會聽過這樣的說教:由於人民整體素質偏低,在現階段中國還不適合搞直接民主選舉。理由是:民主直選易使選民受蒙蔽,或被金錢收買。但這說法已站不住腳。

我曾問台灣一位計程車司機,如果選前一天,再出現類似零四年「三一九」槍擊案的事件,他會不會改變投票策略。他輕鬆地回答「不會」。他說,要選哪個候選人,早就確定了,選前再出現「子彈」事件,只能是為選舉而打的槍,不會再上當了。

從一個大陸人的角度解讀,我把它理解為最基本的民主紅利:選民當然並非永遠正確,但四年一次的選舉,配合開放自由的媒體環境,讓每次選戰後的一切陰謀都暴露於民眾眼前,並在下一次選舉中,為選民提供了一次修正錯誤的機會。每一次選舉都是一次提升民智的機會,同樣寫中文、講國語的台灣人用行動告訴大陸:民眾可在歷次選舉中總結教訓並變得更聰明。

在台灣的選舉中,中華文化的烙印無處不在。為了應對蔡英文的「三隻小豬」,馬英九向民眾派發寓意平安吉祥的「平安符」;幾位候選人跑遍全台灣造勢拉票時,總不忘到寺廟裏進香祈禱;蔡英文在大選當天投過選票後當即表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陪媽媽吃飯,而馬英九則在贏得大選後祭拜先父之墓,中華文化中的孝道被他們高高舉起,馬與蔡都具備儒雅溫和的謙謙君子之風,這是我觀察到的中華文化圈與現代民主制度最完美融合的典範,自洋務運動以來中國人孜孜以求的「中體西用」,在台灣終於有所突破,普世價值終於在中華文化圈落地生根。

我知道這些文字對台灣的讀者來說早已過時,它只適用於民主的蒙階段,但還是要把它寫在這裏。馬英九在勝選後說,未來四年,沒有連任壓力,但有歷史評價壓力。我想對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大陸人來說,同樣有歷史評價壓力,在通往民主與公民社會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一份責任,承認順應人性、尊重人權的普世價值,並將其潤物無聲地融入中華文化圈。

台灣告別民主初階

許多台灣媒體人都說,這次選戰「太冷了」。的確,這次大選,國民黨擔心的「奧步」賤招沒有再出現,馬、蔡、宋三人在各地的造勢活動也沒有遇到太過激烈的反對行動。即使在選前一天,台北街頭還是一派平日景象,如果不是入夜時的馬蔡造勢拉高氣氛,根本看不出台灣將在第二天決定未來四年的統治者。

選戰之冷令不少前來觀選的遊客有些失望,曾經在電視節目裏看到的那種劍拔弩張並沒有重現。一次和平的選舉,標誌台灣民眾與民主直選總統的「蜜月期」悄然結束,接下來將是一年接一年的細水長流。我想,這恰是台灣之幸:台灣已經開始告別「民主初級階段」。民眾對選票的新鮮感結束之後,對於候選人與政黨的訴求也將逐漸擺脫藍綠成見,進入理性務實訴求時期。

投票當天,一位老伯不滿幾位候選人,憤怒地撕毀選票。儘管他或許會面臨選舉委員會的處罰,但仍然用「不投票」的方式投出了自己對所有候選人的反對票。一位大陸網民的評價很中切,「有不投票的自由,才是民主保障的公民自由」。

蔡英文贏得大陸人尊重

並非所有大陸人都想當然的支持馬英九,「小英」在大陸也擁用不少粉絲。一位大陸評論家對我說,他不喜歡馬英九,因為馬初入政壇就進入專制體制內,也從未就國民黨當年與中共的內戰造成大量同胞傷亡而做出道歉。

也有人「恨屋及烏」,認為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與中國大陸的接觸太近,擔心長此以往,台灣社會受到大陸過多的影響,將失去其自主性。而蔡英文象徵的台灣主體性與民主追求,也是大陸人心為之嚮往的目標。

一月十四日晚近九點鐘,蔡英文來到台北的競選總部現場,向冒雨站在廣場上的支持者道謝並致歉。此前,廣場上的人們已經從大螢幕上看到蔡英文宣布承認敗選,並辭去民進黨主席之職。「台灣不能沒有反對的聲音,台灣不能沒有制衡的力量」,蔡英文在恭喜馬英九之餘,也希望馬能夠「傾聽人民的聲音,用心執政,公平的照顧每一個人民」。在場的許多支持者動容落淚,高呼「小英,不要走」。蔡英文說:「你可以哭泣,但不要洩氣;你可以悲傷,但不要放棄,因為明天起來,我們要像過去四年一樣勇敢。」

蔡英文的敗選講話也贏得了大陸人的尊重,有大陸網民認為她的講話「很實在,這個女人很大氣」,「慶幸台灣有蔡英文」。贏得六百零九萬選民支持的蔡英文,可謂雖敗猶榮,這一段令人動容的敗選感言,有風度,有反省,有擔當,為二零一二年的台灣總統大選畫上了美麗句號。

蔡英文揮手告別,民進黨的漫長轉型才剛剛開始。本次大選中,蔡英文的理性平和及稍稍調整後的偏中間路線,對民進黨的激進形象有所改善,但無論是總統大選辯論還是政見發表會,蔡英文說得更多的,還是批判與反對。在台灣告別民主初級階段後,民進黨也不能只有「反對的聲音」,只發揮「制衡的力量」,而應以「建設者」的角色,重新參與到成熟的台灣社會中。

曾被寄望為「台灣第一女總統」的蔡英文,告別時沒有眼淚,卻為台灣的未來留下了值得反思與總結的政治遺產,與無盡的變革希望。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