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現在中國領導人把老百姓當兄弟

內幕記者柯宇倩/走社會主義的重慶模式和走資本主義的廣東模式,哪個更適合成為未來中國的發展模式,一直是個熱議話題。台灣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范錦明在接受《內幕》專訪時表示,中國大陸沒辦法完全走社會主義,也沒辦法完全走資本主義,各地應因地制宜,相互學習,尋找最恰當的發展模式,縱使各種模式背後都存在政治利益,但如今的中國領導人將老百姓當兄弟看,均盡量回應老百姓的需求,不能說只顧著自己的利益。

中國沒法完全走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

此外,如何提升農民工的教育也是兩個模式的根本挑戰。范錦明表示:“老百姓的知識水準提高了,生產力才會跟著提高,所以政府應該鼓勵農民工在下班後繼續進修。過去30年,廣東和重慶靠的是農民工賣勞力,這是不夠的,還必須提升農民工的生產力。”

范錦明以台灣經驗舉例,早期台灣有相當多的農村年輕人到城市工作,這群人大多僅有初中學歷,因此許多人白天工作,晚上唸夜校補足之後3年的中學教育,拿到高中學歷後,不僅知識水平高、生產力也提高,進而為台灣經濟帶來正面影響。

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廣東經濟下滑的困境,汪洋提出“騰籠換鳥”戰略,認為廣東必須加快產業結構和服務的調整、轉型、升級,立足於科學發展,擯棄高消耗、高污染項目,不能再走傳統發展的老路,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但這種將現有傳統制造業轉出、把先進生產力轉入的策略,在其他條件沒配合好的情況下,將產生其他問題。范錦明對《內幕》表示,過去很多污染工業到廣東,造成諸如廢五金等的危害,現在廣東不要這些產業,使得這些產業往越南、柬埔寨跑,雖然這樣的轉型方向正確,但就業機會也會跟著減少,在就業機會減少的同時,若沒有讓原本貢獻青春和力量的農民工在轉型過程中獲得更好的就業和學習,則這些人只能帶著不健康的身體回老家,對整個廣東都不是好事。

縱使重慶和廣東模式仍有挑戰待克服,但范錦明認為兩個模式的基本方向都非常好,而所謂的中國模式,應是各地互相學習後融合而出的模式。“中國大陸這麼大,沒辦法完全走社會主義,也沒辦法完全走資本主義,東北可能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模式,新疆也可能出現另一套模式。因此中國大陸應該慢慢找出一個具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融合體。重慶模式和廣東模式應彼此汲取對方的長處,讓中國大陸其他各省市觀摩,互相學習。”

范錦明對《內幕》進一步解釋,地方政府不論如何都應該回應當地老百姓的需求,而中國每個地方老百姓的需求都不盡相同,因此無法全面施行一個單一的模式。中國在1949年到1978年間發展出的社會主義是一種單一模式,結果證明中國老百姓沒辦法完全接受,因此1979年後轉變成資本主義,但這樣的資本主義又成了一種單一模式,現在證明同樣無法被中國大陸老百姓完全接受,因此如今又出現重慶模式。

“中國每個地方的省長、市長都應該根據當地的特質、文化背景、資源,學習其他的模式後尋找適合當地發展的模式,當然這些模式本質上必須不動搖中國共產黨的統治,中央才會放心讓各地去做。逐漸的,每個地方法都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互相磨合,對整個中國大陸是一個非常良性的發展。”

縱使不少人質疑薄熙來和汪洋提出重慶模式和廣東模式主要是為了政治卡位,但范錦明認為現在的中國領導人已與從前不同,並非只為個人政治著想。范錦明對《內幕》解釋,中國大陸第一代、第二代的領導人基本都是“父親心態”,只要他們認為對的,就想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意思走,現在的領導人,雖然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的政治動機,但他們將老百姓當“兄弟”。

“或許領導人仍有大哥的心態,但當大哥的當然希望照顧自己的兄弟,如果照顧得好,我的兄弟將來也能幫助我更上一層樓,讓我去照顧更多的人,所以重慶和廣東政府的態度都比較柔和,會盡量回應老百姓的要求,從這點看,不能說只是為了個人政治利益。”范錦明說。

范錦明認為廣東應將更多心力放在照顧農民工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