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擁護溫家寶,不過是現代版“刻舟求劍”


《明鏡月刊》苗花

  博訊網的消息稱,溫家寶的兩個秘書,國務院副秘書長、總理溫家寶辦公室主任丘小雄和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田學斌都身陷劉志軍案。


丘小雄

  消息引述中央紀委一位司局級幹部的話,說丘跟溫跟了26年,可謂鞍前馬後、形影不離。但丘小雄收受丁書苗(劉志軍案中的重要商人)賄賂的事證據確鑿,令溫十分被動。但溫家寶護犢有方,經過多方博弈、交換,已經基本內定不再追究丘的經濟問題,丘被外放,到稅務或財政部門任職,實現“軟著陸”。

  該中央紀委的幹部說,溫的另一個秘書田學斌問題更大,據稱僅其中一次接受丁書苗的單筆賄賂,就高達5000萬人民幣。田學斌平時被周圍人稱作溫的“二秘”,既管溫家寶的公務,也管溫家寶的家務。

  中紀委人士透露,田學斌涉案後,溫家寶妻子張蓓莉如坐針氈,要求溫家寶務必力保。而田的相關材料放到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案頭後,胡氣得發抖,差點兒得病。但由於胡考慮到一旦追究,一國總理身陷腐敗醜聞,對黨的形象可能產生巨大影響,於是任憑其他常委反對,還是一巴掌按了下來,不予追究。

  但中紀委該知情人說,現在這場博弈還沒有完,田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因為常委中有人一直堅持要追究,胡不一定能壓得住。溫也正在下力氣進行解套,溫讓其妻張蓓莉親自出面,找中紀委的親信人馬,要求務必保住田學斌。田是否也要外放,後續如何,還有待觀察。

  不過是現代版的“刻舟求劍”故事

  有人說丘的調離,是溫“不惜斷臂以示清廉”。“斷臂”是對,“清廉”就無法“以示”了。因為對中共政治瞭解的人,都會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丘的問題,就是溫的問題。連家人都約束不了,何以約束身邊人?連身邊都約束不了,何以約束國家官吏?更何況,在以人身依附為基本規則的中共利益集團中,丘的出事,又有多少是替溫家扛得黑鍋。

  這些問題和事實,杜導正、辛子陵這些老幹部們不知道嗎?

  事實上,更可能的情況是,老幹部很清楚。像杜導正、辛子陵這樣的老幹部們,得知這些消息的渠道十分廣泛,張三李四王家事,本來也正是這類老幹部們飯後罵娘的佐料。傳得只會多,不會少。田學斌的5000萬,到他們耳朵裡,只會再加一個0,斷不會少。

  那麼,為什麼這些事沒有影響杜導正、辛子陵們對溫家寶的判斷呢?相反,這類事越傳,他們反而越起勁,越要提醒諸如胡總書記之類“不能批溫”,不能“把溫關起來”,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老幹部們一身正氣,向來“不信邪,不傳謠”。果真是這樣的嗎?

  事實上,杜自己都向外,而且是向“境外敵對勢力”透露小道消息,比如他就對《明報》記者說:在9月中南海一場有關“政改”的辯論中,“左派集體壓過來,溫總迅速被孤立。”杜導正還獲悉,一些溫總的支持者亦未敢直言支持。“有的人心裡支持,行動支持。有人心裡支持,行動卻左顧右盼……於是,出現了如廬山會議中彭德懷被孤立一樣的情景”。杜不可能參加那樣的會議,但描述起來,如同親歷。而且與一些“謠傳”一樣,也是“獲悉”之類的用詞,而且還有對一些人“心理”反映的肯定性的主觀描述。

  網上有人評論,說杜導正、辛子陵是溫的“親信”、“馬仔”,或者“受到了溫的指使”。左派網站上更是一片聲討之聲。

  但這種論調多少有些言過其實,在沒有證據表明杜是受了某人的“指使”,是某人的“親信”之前,我們不能輕易下此結論,懷疑這些老幹部的善良之心。

  最可能的情況,恰恰是好心蒙蔽了眼睛,善良阻礙了判斷。在人人腐敗的情況下,腐不腐敗已經不是這些老幹部判斷是非的第一條件。在他們心中,越腐敗越要儘快改革,而改革要有一個靈魂人物。他們的成長經歷,決定了他們衹能以80年代的改革範式來認識問題。

  這些老幹部,生於戰亂,長於救亡,立於圖存,渾身上下的思想武器,除了馬列主義,幾無他物。他們的言辭至今未脫離馬列主義的影響,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所依仗的理論工具,還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而不是現代民主政治理論。比起現代自由主義學者,他們其實就是傳統的左派,不過衹是比起“極左派”來,尚算開明些罷了。

  所以,他們最高的思想境界,也衹能是80年代的改革範式。這幾乎已經成為無所求的他們的靈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他們在改革思維上,不可能體認到陳永苗等憲政學者的主張。一句話,他們仍然坐在80年代的改革之船上。

  趙紫陽未去世時,他們尚可以視趙為領袖,為靈魂,頂多發發牢騷,罵罵娘,寫點擦邊球文章,以證明自己的存在。趙去世後,他們就無所歸依了,於是他們的言辭越來越激烈。這都是靈魂躁動的必然。趙紫陽的去世,就像在80年代的改革之船上丟失了一柄劍。但船客們不願下船,更不願在與80年代改革背景根本不同的江海中搏擊。於是他們為了夢境的延續中,在船上刻下一個印記,以期有朝一日找回那柄劍。

  當溫家寶開始一次次談“政改”後,他們遊蕩的靈魂好像有了方向。現在他們的靈魂不願意再流蕩,他們的靈魂似乎可以在現實中找到一個歸宿,這個歸宿就是溫家寶。

  正是這種無所歸依的靈魂需求,和對領袖根深蒂固的心理依賴,使他們不自覺地向溫靠近。與其說是他們認為溫家寶就是趙紫陽,不如說他們衹是需要趙紫陽,而溫家寶適時的提供了一張趙的面具而已。

  溫不過是“傳統改革派”在失去趙紫陽這個精神領袖,進一步邊緣化之後,演出的現代政治版“刻舟求劍”的故事。

  這種心理,必然會導致他們在看待溫的問題上,只選擇他們愛聽的,愛看的。指望他們全面、平衡地看待溫家寶,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實,要說他們聽到這些消息後完全沒有反映,完全不信,也是不對的。他們口口聲聲告誡最高當局不要對溫“輕舉妄為”,而不為溫是否腐敗進行半個字的辯護,也說明在他們看來,溫的確是腐敗問題。衹是對他們而言,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溫談“政改”,給他們的靈魂提供了一個方向,哪怕這個方向是虛妄的,總比沒有方向靈魂無所歸依強。(《明鏡月刊》第18期)

1 条评论:

匿名 说...

"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 已经很可悲了 但现在的情况已经是 "四十万人齐解甲 竟无一个是男儿"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