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中國崛起需要文化特區

鄧小平設立經濟特區,江澤民擴大經濟特區,胡溫時代有互聯網特區,中南海下一屆領導人不妨考慮從設立「文化特區」入手。這是學者楊恒均在四川成都接受亞洲 週刊訪問時表述的。他說:「『文化特區』就是試驗區,放寬對文化的限制,任其自由健康發展,則不愁文化不繁榮。鬆開限制文化發展、控制民眾思想解放的緊箍 咒,文化才能發展,文化才能繁榮。中央應解放思想,拿出當年建『經濟特區』的新思維設立『文化特區』。當年建經濟特區,也被指責『紅旗倒了,遍地白旗』、 『資本主義復辟』,結果呢?有目共睹。文化也並不可怕。創作、出版、新聞、互聯網、影視放開,制定相應政策,發展文化產業,選擇一塊土地,比如海南,比如 福建大島平潭島,作為特區試驗,幾年後成功了,社會沒有亂,再逐漸擴展。」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文化作為主題,如 何發展、繁榮文化,引起諸多文化人的思考。楊恒均說,中國經濟崛起,是從「經濟特區」開始的。當初鄧小平在中國地圖的東南角落,揮揮手劃幾個圈,弄出幾個 「經濟特區」,後來帶動了一大片地區的經濟發展。經濟特區的經濟為什麼能率先發展?有人說是政策優惠,這沒錯,但更重要的是,用一句話表述,就是政府放鬆 對經濟的控制。

他認為,江澤民執政時把「經濟特區」擴大到長三角、環渤海等流域。胡溫時代經濟特區的界限模糊了,因為經濟特區的經驗已不 足為奇,已在全國全面推廣鋪展。胡溫時代又設置另一個特區,即「互聯網特區」,這是另一個話題。他說:「經濟特區已完成歷史使命,這可從最後設立的一個經 濟特區,即海南經濟特區無疾而終可看出來。因為已經沒有什麼可『特』,你能特,大家都能特,還有什麼特區之說?特區的關口漸漸放鬆放寬了,不再需要辦理特 區通行證了,這是
《亞洲週刊》

一個過程。當年指責特區『紅旗倒了,滿地白旗』、『資本主義復辟』,這種對特區批判的輿論消失了。所以說,『經濟特區』的時代結束了,可 是中國的經濟還將繼續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如果沒有文化與價值理念的支撐,肯定難以為繼,會出大問題,價值觀是文化的一部分。一個大國的崛起要三足鼎立才 能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制度變革。」

文化繁榮訣竅是鬆綁

楊恒均說,在當今中國現有的體制下,要繁榮 文化談何容易?別說中央高層大聲發出發展文化的號召,幾乎沒有幾個網民叫好,看實際情況也讓人倍感焦慮:上面一說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文化人還沒有看完報 告,那些主管文化的機構與官員倒忙了起來。這不行,文化要繁榮,唯一的訣竅就是放鬆、放寬對文化的限制與控制。正如當初要發展經濟,就是放鬆對經濟的控制 一樣。

楊恒均提出這一概念,是在四十多天「走遍中國」旅程中所見所聞而萌發的思考。這是他繼上一次「走遍中國」關注「中國模式」後,對中國文化與價值觀的探索之旅。

楊 恒均常來香港,這一次在香港有了新的認知:香港回歸這麼多年,經濟已經不比大陸「特」多少了,政治上似乎也沒有大的進步,但香港的社會卻依然保持活力。他 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香港就是中國的一個「文化特區」,在這裏,文化是自由的,出版是自由的,新聞是自由的,互聯網是自由的,影視創作是自由的,而香港 人並沒有因為這種「自由」而不愛國吧?

在福建,招待方安排去了一些知名的文化景點參觀,土樓、集美,在陳嘉庚墓前緬懷他對中華文化發展與教育事業的貢獻,還去了漳州的林語堂紀念館。楊恒均特地在林語堂那句「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對聯前拍照留念。

楊 恒均說:「面對林語堂,我有些慚愧,林語堂是一九四九年前培養出的大師,當今中國出不了林語堂,責任可不全在文化人身上,林語堂當時處於動盪時代,卻能四 平八穩出版了六十本作品,而我個人的創作勁頭一點也不比他低,可出版一兩本書,幾乎耗盡了精血,不是寫不出書,而是出版不容易。別說沒有林語堂,就是有, 也肯定被當今的出版制度折磨得發瘋。」

他說,就說這次參加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的華語作家,有好幾位私下告訴他,得到大會邀請到大陸開會研 討華文文學,他們激動得夜不能寐,準備了研究論文要發言,作為海外遊子對祖國的貢獻。可是他們的「貢獻」幾乎都由於內容敏感或不適合在有領導參加的場合宣 讀而被主辦機構婉拒。稍微有思想的就被限制甚至閹割,「文化還能繁榮?民族還有希望?」

楊恒均去台灣,已不下二十次。這次去台灣,他說, 真不知道台灣還有什麼地方值得看的。台灣有些博物館不錯,但和大陸的輝煌氣勢相比,小巫見大巫;整個台灣高樓大廈加起來,也比不了上海的一個區;大陸人耳 熟能詳的阿里山與日月潭,連台灣朋友都建議不要去,會令人失望。無論山脈還是湖泊,台灣的怎麼能同大陸的一個省份相比?

楊恒均說:「當年 第一次去,我對台灣城市缺乏現代化高樓大廈,還挺失望的,朋友說,由於土地和房子都私有化,你想拆遷,還真不是一般的困難,誰主政都不願惹這個麻煩。不 過,去過幾次後,卻也發現別有一番韻味,很多老房子保持原來風味,特別和諧溫馨。以後再去,就喜歡上這種充滿人性化的城市,最讓人享受的,是在僻街陋巷的 小食店和當地人一起吃台灣小吃,感受他們生活,看著紅男綠女從眼前飄然而過。」

這次去台灣,有一天,他和一位朋友正在高雄大街小巷穿行,旁若無人、高談闊論,可有那麼一瞬間,他倆都停頓了,走了半天才發現,從他們身邊經過的、坐在路邊閒聊的、打理小攤小販的台灣人都很安靜,安靜得讓陸客幾乎忽略了他們,安靜得好像街道上只有他倆。

楊 恒均說:「這個發現讓我好吃驚,走來走去找不到的文化其實就在身邊這些台灣人身上。兩岸同文同宗,可卻有完全不同的風貌,平時柔聲細語,但權益受到侵害時 則會湧上街頭,這和大陸正好相反,這就是文化差異?當時站在路邊的我悟出一個道理:自由行陸客到台灣可以看什麼,不是高樓大廈、不是湖光山色。」

陸客可到台灣示威

他說,到台灣,該看的是人,是人文。可惜的是,這往往是團進團出的大陸遊客最沒有時間與機會接觸的。遊客們缺乏了同當地人慢慢接觸,從人的身上品評人文,感受文化。台灣人身上的中華文化因素要遠遠多於大陸人,如果不懂得觀察台灣的人與人文,那肯定是讀不懂台灣的。

常 有人問楊恒均,在台灣做什麼事最有意思,而且是在大陸做不到的。大陸開放台灣自由行時,他寫過一篇《大陸遊客可以在台灣做的一件事》。由於台灣的法律保障 民眾遊行示威的自由,他建議陸客可舉行一個即興遊行示威。把旅行團的各位組織起來,圍成一圈,也可以一個人單個進行,事先準備好標語,寫上「打倒台獨」、 「統一祖國」,或者「馬英九,你無恥」,或者寫上「保衛釣魚島」等標語,在台灣總統府前舉著標語,讓旅行團帶隊的給你拍照留念。

楊恒均 說:「這也許是到台灣能做的最有意思的事。中國五千年歷史,你什麼時候可以那麼輕鬆的到最高權力中心去行使你的天賦人權?台灣的政治轉型如此平穩,原因是 多方面的,其中傳統文化保持完好,沒有遭破壞,大陸社會轉型,傳統文化卻遭到破壞,在台灣外來文化得到尊重同樣是重要原因。這樣的人文精神,這樣的社會文 化,正是大陸設立『文化特區』所應該包容的。」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