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星期二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為何不改名

范世平

 民進黨7月25日通過恢復設置「中國事務部」,黨主席蘇貞昌表示,民進黨重視中國,設立此部是向中國釋出善意、改善彼此關係所做努力的第一步。北京對於中國事務部仍不改名為「兩岸事務部」,耿耿於懷。蘇貞昌的「善意」,北京仍難以充分感受。

 精算後命名決策

 為何民進黨不願意將中國事務部改名為兩岸事務部?顯然,民進黨的決策是精算過的。首先,恢復中國事務部,代表正視2012年挫敗的原因,也間接宣告了2016年大選的開始起跑。此外,過去民進黨不瞭解中國,也不願意瞭解,目前則是要積極補課;目前民進黨所要宣告的是,他開始關心中國與兩岸,已非過去的門外漢,而且有能力處理兩岸事務,這可讓中間選民放心。

 至於中國事務部不改名為兩岸事務部,則在凸顯與國民黨的「市場區隔」。首先,還是為了顧及支持者的情感。從2008年以來,在北京撲天蓋地的惠台讓利政策下,國民黨2012年總統選票卻比上屆少了70萬,民進黨反而增加60萬票。而民進黨的這609萬張選票,絕對是鐵桿支持者。因此,蘇貞昌不能為了增加中間選民的支持,而失去這些鐵票。

 其次,對年輕選民的攻略來說,「中國事務部」並無挑釁對岸的意味,蘇貞昌說「中國是一個中性的名稱」,這對於台灣年輕人來說的確如此。從2000年陳水扁就任後積極推動去中國化,時至今日,當年進入小學的小朋友即將具有投票權,他們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中國則是指對岸,這些「新選民」將從明年起逐年增加。我多次擔任師大學生前往大陸短期學習的申請案評審,10個學生中約有9個都說是要去中國,而非大陸,由此可見一斑。

 第三,則是藉此凸顯北京與國民黨在一個中國原則上的矛盾。蘇貞昌說「中國也這樣稱呼自己,全世界也這樣稱呼它」。

 的確,1971年台灣被趕出聯合國後,北京開始刨除「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一切機會,進而完全「壟斷」中國此一稱謂。北京的「一中原則」雖然後來增加了「新版論述」,即「全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台灣與大陸同屬中國,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容分割」,但這只是針對台灣,對外卻仍然堅持「舊版」。這使得台灣人覺得北京是「說一套,做一套」的搞兩面手法,進而失去信心。

 政治分歧漸浮現

 最近倫敦奧運攝政街卸旗事件,更顯示北京在國際上依舊完全壟斷「中國」的詮釋權,一中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否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仍不允許中華民國扮演與分享中國這個角色。這也造成國民黨所稱「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主權及於大陸」的說法,或許從法律層面尚能自圓其說,但從情感與事實層面卻難讓台灣民眾產生共鳴。

 最後,兩岸關係「深水區」到來而北京的紅利效果開始消退,兩岸的摩擦卻日益增加,加上大陸經濟發展趨緩,更使得民進黨認為可以好好「見縫插針」。因此不改名為兩岸事務部,反而可增加批判的空間,並在兩岸可能的紛擾中脫身,進而占據制高點與超然性,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態勢。例如在國共論壇中,賈慶林的談話,除顯示北京要求台灣更清楚的政治表態外,也代表國共之間的政治定位分歧開始浮現。

 因此民進黨堅持中國事務部此一稱謂,除可避免捲入國共間的矛盾外,也可展開更積極的作為。例如透過修憲與修法,讓中華民國徹底「台灣化」,進而與中國大陸脫鉤;確定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國與國關係」,或至少是「特殊國與國關係」,而非賈慶林所言「同一個國家之內的關係」;並迫使國民黨必須對賈慶林的說法表態等等。

 由此可見,民進黨恢復中國事務部卻不改名為兩岸事務部,絕非無的放矢,而是經過多維思考後的結果,外界恐怕不宜過於簡單的看待。

 (作者為日本慶應義塾大學訪問學者,台師大政治所教授)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