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8日星期日

潘詠民站穩大陸 有兩把刷子



廣州成漢電子副董事長潘詠民。
特派記者林海/攝影


特派記者林海/廣州報導

當中國大陸的經營環境出現劇烈變化,進而影響到台商生存之際時,廣州成漢電子副董事長潘詠民以台灣的研發技術,與大陸企業共同合作,並往內陸轉移,他更強調「沿海重服務、內陸重製造」,成為台商成功轉型升級的典型之一。

潘詠民在網路通訊設備領域創業近20年,事業版圖分別設在南台灣、廣州與開平、常州及四川德陽等地,這個發展路線正是近30年大陸經濟飛躍的成長縮影,也是台商產業在大陸遷徙的路徑。

他說:「剛來到大陸時在江門投資建廠,員工只有500人,而後陸續擴張,員工最多時達到3,800人,但現在江門廠只剩下700人。」但這700人產生的經濟效益,比當初3,800人更高,營收與獲利都達到預期,「主要就是運用到兩岸資源,台灣研發,大陸製造生產」。

除在珠三角發展,潘詠民也前進內陸,在四川德陽設立工廠。潘詠民說,當時企業面對大批量的客戶定單,廣州、開平的工廠無法滿足產能需求,他說:「在廣東投資,缺水、缺電、缺工,經常是一周停電3天,只有4天能開工,甚至有時『開一休六』,根本不用玩。」

潘詠民說,這些都對生產造成不利的影響,而勞動成本上漲也造成企業的負擔,「但此時德陽廠的投產,使公司總產值擴大的同時,也緩減沿海廠的成本壓力,並提高整體利潤」。

潘詠民說,除到四川運用當地人力資源外,設立自動化部門也是成功的重點。要全自動化不太可能,因此只要部分生產線自動化即可。

成漢電子主要生產網路通訊產品,從當初全球市占不到2%,目前全球市占已高達38%,並仍快速成長,潘詠民指出另項關鍵就是,與大陸企業共同生存,而不是競爭。

他說:「跟大陸中資企業競爭,困難度很高。大陸企業可以逃漏稅、可以不開發票,不但打不過,也沒辦法叫人查大陸企業的稅,到後來就認了;但若是不能競爭,就決定爭取合作。」

潘詠民表示,他選擇與大陸企業共同生存,兩個地方企業各自發展自己的強項,成漢主要建立自有品牌,強調新產品研發,「這些都是升級改造的項目之一,要好好運用在地企業體」。

在人力、原物料成本大漲,電子科技普遍不景氣之下,成漢電子還是努力以高效率和具競爭力的價格,創造高信賴度商譽,潘詠民預計這2年的業績成長都會超過15%。

「發展華南珠三角及華東長三角,振興東北,開發大西部」,這句話代表大陸發展的政策重點,潘詠民說,東北屬於重工業城,城市建設發展比較完善,他樂觀看待前景,可望在後續的「雲端運算」與「智能電網」發展項目中,加入東北投資計畫。


台灣 聯合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