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星期六

公審薄案 一場縝密計算的大戲

舉世矚目的薄熙來案公開審判,日昨以薄氏自揭戴綠帽告終。法院最後如何判決,目前尚難窺知,但5天高潮迭起的審判過程,透過微博直播大量散佈,已盡顯薄熙來其人之桀驁不馴與攪擾能耐;中共中央所設定的藉公審來消除薄案副作用、宣示反腐肅貪決心以及務求減少政治動盪等目標,則有明顯的斬獲。

     薄熙來是中共建政以來第3位身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卻因經濟罪名而遭押上審判台者。相較於陳希同、陳良宇這兩位「前輩」,薄熙來不但有著「太子黨」的顯赫背景,其在黨和軍方的人脈,以及主政重慶所累積的政治能量,均遠非雙陳所能比擬。尤其薄案就發生在中央領導換屆的敏感時期,外界因此都在看:新領導人習近平將如何妥適處理薄案?薄熙來又將如何做其人生的最後一博?

     毋庸諱言,薄熙來的倒台,政治問題是主因,但去政治化,恰為中共中央處理薄案首要考量。這從起訴薄的罪名僅有貪汙、受賄、濫用職權等,而絲毫不涉權力鬥爭和政治路線分歧的痕跡,已可略知一二。加上薄氏久被視為中國的「左派共主」,其影響力並不因已成階下囚而完全消失,因此中共中央處理薄案只能以如履薄冰形容,既要突顯當局依法辦案、公正審訊的開明與法治,又能曝露薄熙來膽大妄為、貪汙腐敗的一面,「讓那些把薄熙來視為勞苦大眾救星的人們,徹底看清薄熙來的本質」。

     外界都已注意到,在過去一段時間裡,中共中央雷厲風行打貪,好幾位高階貪官中箭落馬,既是藉勢民情以霹靂手段來彰顯當局對貪腐行為絕不姑息,更在於強調即使犯罪者出身特殊,也同樣嚴懲不貸。由此營造出處理薄案的良好氛圍,接下來的起訴罪名、審理安排,莫不經過縝密計算,甚至連日後量刑都有了從輕發落的腹案,包括不追究薄家的海外資產,以免牽動太子黨的複雜生態等等。

     首度採用微博直播庭審過程,也可看出精細鋪排的一面。透過此種有效卻難以非議的媒體管控,讓人民有快速全面知悉庭審情況、如同擔任庭外陪審員的感受,在彰顯公開透明和維持安全可控之間達到巧妙平衡。

     要說當局的縝密規畫仍有一疏者,應當就是無法完全掌握薄熙來在庭上的表現,這也成了5天庭審的最大熱點。北京一家官方網,以「公審薄熙來 導演遇上了戲霸」,形容薄的強勢出擊,可謂入木三分。不過儘管薄熙來全盤否認犯行,檢方既敢在庭上指陳薄熙來「罪行極其嚴重,又拒不認罪」,促請法院要「從嚴懲處」,估計應已握有「完整的證據鏈」,薄的強勢翻供反可能使其失去從輕量刑的機會。

     薄案創下了大陸司法運作的「四最」記錄,即審理訊息最透明、庭審程序最公開、部級高官證人最多、開審時間最長。誠如中國法政大學副教授蕭瀚在財經網上的評論所指出,與33年前公審四人幫相比,這場審判顯然更為精緻,更注重程序的細節,無論起訴罪名、庭審狀態,都更符合現代法治的要求。因此,若說「審薄」是一次大陸司法改革的嘗試,應不為過;如何使之普及於一切法庭案件的審理,則有待各方努力。

     中國大陸經過多年高速發展,人民對於社會公義的期望與要求相應提高,維權意識日增,這是客觀的事實。但26日上午庭審結束,「不明朗因素」消除後,當天的A股反彈力道強勁,再度逼近2100點的大關,顯示大陸社會望治也要安定的總體民情,同樣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外界即使對公審薄案過程仍有諸多批評,卻不應忽略當局對薄案的縝密佈局,背後固然有避免政權動搖的算計,卻也有著護持社會穩定發展的堅實民意做為支撐。

     毫無疑問,薄案的發生,乃是體制下的產物,所謂「公審薄熙來就是公審中共體制」,聽起來雖然刺耳,卻非盡誣之言。但一個有辦法在短短30年內,把國家從瀕臨崩潰邊緣帶向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政黨,靠的絕不僅是專制與封閉,而是總結教訓的學習與調整能力。薄案對中共政權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卻也給了習李體制致力整頓、改造政法系統的良機。

     11月即將召開的中共18大三中全會,如何加大懲治腐敗力度,強化對權力的約制和監督,值得拭目以待。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