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中國外交失利的三點內政因素

旺報 【楊艾俐】
 中國外交失利的內政因素有三點。第一,中國與世界產生摩擦的基本原因,來自意識形態及政治制度的差異。中國不斷抗議西方領導人接見達賴喇嘛,認為鼓勵西藏獨立,侵犯中國主權。但是各國領導人接見達賴也是該國的主權,尤其達賴以和平、仁愛的宗教領袖以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身分到訪,需要接受民意監督的領導人很難拒他於門外。

 外交手段粗糙

 中國和英國、澳洲的關係,因英國公民阿克毛販毒事件被判死刑,及澳洲公民胡士泰涉及商業間諜案被判重刑,而相繼交惡。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原來是熟諳中文的中國通,上任之初以擔任中國和西方國家橋樑為己任,後來竟勸美國國務卿希拉蕊須對中國採強硬手段,必要時甚至不惜動武。

 歐洲各國領導人近兩年相繼換上保守人士,例如德國梅克爾,法國薩科齊,英國卡麥倫,都開始和中國保持距離。這次歐債危機始初,中國開始熱衷給歐洲援助,但是卻要求歐洲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做為交換,但是中國國營企業確實占據大部經濟版圖,歐洲再是需錢孔急,也不能作出這種決定。

 第二,錯把國際問題當作國內問題處理。中國一些政府部門常把國內一套做法搬到國際關係上,更是粗糙,在諾貝爾和平獎宣布後,中國大陸除向北歐小國挪威再三抗議頒發給劉曉波,還施壓亞非等19國大使婉拒出席頒獎典禮。

 在外交逆境中,中國往往仍以大國自居而盛氣淩人,更增添國際反感。去年7月在河內召開的東協區域論壇年會,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為「南海為中國核心利益」說,「中國是大國,其他國家是小國,這是事實」;「你們都應該記得,你們的經濟繁榮靠的是我們」。現在這些「小國」聯合起來,而且有美國撐腰,局面驟然一變。

 第三,民族主義作祟。

 近來,中國最表現民族主義情緒的是南海問題,通常涉及台灣、西藏、南海、釣魚台,中國就有三部曲,第一步戴上「國家主權」帽子;第二步,告訴人民這是「神聖不可侵 犯」,媒體大加鼓吹;第三步,錯誤必定是對方。凡是冠以「國家主權」的問題,都會集體狂熱、集體不講道理。

 是問題也是轉機

 這種爭議問題必須在國際法庭,或通過談判,或是共同開發來解決。但理性的聲音卻是孤獨的,目前中國只能聽見兩種聲音,一是克制,二是出兵,兩者都不願經國際仲裁解決問題,並非理性。以民族為名,國民很容易陷入狂熱,導致暴力,戰爭,妨害中國和平崛起之歷程。

 展望未來,中國海外投資規模擴大、國家影響力擴大,中國在國際上,是問題,也是轉機,正是提醒中國作為一個有抱負的超級大國,必須背負外交重擔。國家利益是動態,不斷變化,不斷發展,並且有核心利益、重要利益、次要利益、局部利益等等,中國必須知所取捨。以次要利益換取核心利益。否則與主要國家面面為敵,在世界將舞臺越行越遠。

 中國這種外交局面更可能僵持數年,此際,兩岸關係尤其應該審慎,既不必刺激對岸,也不必太過急切,尤其在政治問題上,更不必採取主動,只要保持現狀。中國現在最不需要的是台海發生變局,一旦台海有變,中國如採強硬措施,將更為惡化國際僵局,不理不睬,不但危害核心利益,而且無法交代歷史及人民,將使中國陷入更為深沉的焦慮狀態,其反應將更難以預測。

 (作者為汕頭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海西研究中心總編輯)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