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进采访地点,一愣,怎么密密麻麻都是人。
有一位女士上来握手,说,咱们几年前见过。
2009年,海淀区城管大队副队长李志强被小贩崔英杰刺死,我当时在《新闻调查》,想采访这个题目,曾去与北京城管局座谈过,见过她,市局宣传处的。这次也来了,要采访的宋志刚也是这个队的。
“你看我等会采访坐在哪儿合适?”她的另一个女同事对我说。
“您……是?”
“我帮他把握这本书的分寸,他需要我。”
我说:“这个,一般最好别在被采访人的视线范围内……”
姑娘很麻利,转头对宋志刚说:“我就坐在你对面,你能看到我,不要紧张”
刚落座,一个瘦高个儿上来了,满头满脸地用手给小宋擦着汗,把脸都熨平了。一边说“这是个没六儿的,不靠谱,别人都是根红苗正的,就他不让领导省心。”
这是宋志刚的大队指导员。
这个阵势,我确实有点感觉象回到新闻调查。
宋志刚穿着崭新的一套城管制服坐在镜头前,炯炯目光齐射之下,采访一开始,他的身体和话语都象制服一样笔挺,到一个多小时后,才放松下来,节目一开头那些黑色幽默的部分,都是最后半小时里谈的。
结束后我说,你一开始怎么那么紧张。
他犹豫了一下,说“我看你以前采访的都是坏人。”
2
宋志刚说,他没工作前,用两个字形容足够了,“愤青”。在天涯上看别人骂什么就跟着骂,也骂城管,在河南,一边吃着小吃摊,一边就被卷走了,回来在网上骂。
毕业的时候顾不得了,和大多数就业困难的学生一样“能当上公务员,扫厕所都干,后来连扫厕所都没轮上,就当了城管”
去考试的时候,他在百度上搜城管考试指南,前几页出来的全是嘲弄的题“1 遇到小贩如何处理 a 一脚踹去 b 掀锅 ……”
当上城管之后的事,节目里都说了。先是不愿意干,后来就是冷着心按规矩办,再后来大吼一声,半条街能听见,再后来……前女友跟他分手,两个吵起来,对方在大街上喊“城管打人啦……”
有次抄摊,他被大学生骂,手指他脸上说连流氓都不如,他急了,脸红脖子粗,也嚷了粗口“你丫滚蛋”,幸好被直接拎着脖领子上了车,回来被指导员唠叨,不然很可能会打起来。
我问“这样你心里能平稳吗?”
“就更不平稳了,这不更印证了人家对城管蛮横的看法么”
他想辞职也是因为这件事,因为这个职业“没有成就感”。我说很多人觉得职业不就是谋生么,他给我回忆一件事,当年他从警校毕业前,当实习警察的时候,在西客站执勤,小姑娘敲玻璃“警察叔叔……”,他从车里一跃而起,“没事,有我呢”,去了大厅,多少排队买不着票的群众一起鼓掌“人民的好警察来了”。谁都不敢当众指认黄牛党,他就队伍中一个一个反方向拍着肩膀“这个?……这个?”,群众点头示意,他在大家爱慕的眼神中带走那人。
“那感觉”他眼睛微微向黑暗斜上方望去,出了一小会儿神。
3
片子里的小姐弟是无意碰到的,本意是找海淀区卖鸡蛋罐饼的小摊贩,他们多租住在六道口的城乡结合部,想采访她父母,但去的时候去参加小学家长会了,两个娃娃一点不认生,尤其小弟弟,两只小门牙刚掉,一笑一边一只酒窝。
闲聊,我问姐姐喜欢北京吗?她说有喜欢,有不喜欢。
我说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她说喜欢建筑,不喜欢城管
我有点意外,虽然我们节目是采访城管事,但还不至于能想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会有这样的看法。她没见过城管,也不知道城管是干什么的。
只说“他们抄我爸爸车的时候……”
她哭了。
我当时坐在她侧面,这眼泪没法擦,也不打算试图让她别哭-----没体会过这样处境的人,就别劝别人别怎么样。我只是在镜头拍不到的位置,慢慢拍拍她羽绒服的后背。
害怕又发愁地看着姐姐,又看着我,很生气的样子,他觉得是这个陌生人不知干了什么把他姐姐弄哭了。
但最让人难受的,是我临走的时候,他们在一个被拆的废墟上玩,从瓷砖上爬上去,又痛快地出溜下来。这个村要拆迁了,他们家很快会没有地方住,只能再找便宜的出租屋了。他俩还小,不知道这些。
我招手:“哎,我走啦”
他俩一齐站在废墟上,小姐姐笑嘻嘻地挥手“阿姨再见”
小弟弟也跟着,亮着小牙床,声音更大些“阿--姨---再--见”
4
宋志刚说他原来是愤青的意思是“急着下判断,总有正面人物和负面人物,”这几年他学会的是“不偏激地对待人和事”,书里有一句话,叫“我现在觉得,往往没有简单的是非,只有各自冲突的需要和矛盾”
就拿片子里大爷来说,眼睛残疾,在京治病,一个月的房租,就靠卖这点爆米花,看不见这些,就没有人的感受了。
但也不得不看到另一些东西-----住在胡同里头居民说,不行,他的摊位占着路,我们车都开不出去。开饭店的店主说,他把我家招牌都拦了,必须管。买过爆米花的人说,那种人造奶油,能把孩子吃出病来。
片子里两个娃娃的父母卖鸡蛋灌饼,养家不容易,但摊位就是这么个情况,大家能看见,水,蛋,手,工具是什么样子,看看片子也能知道。
这些需要管理,但残疾人就业,这不是城管能管的事,娃娃父母和大爷都想要个规范的摊位,这也不是城管给定的。只有堵,没有疏,象小宋说“暴力执法简直是必然的”。
谁对?谁错?看的事实稍多一点,迟疑一下,就不会那么快地赞美和谴责,一开始总是好人坏人,后来是好事坏事,最后发现只是生活矛盾密布。
用不着去寻找激烈的冲突,在陈述中自会看到矛盾的结点,能说清楚,制订规则的人,想解决冲突的人,就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事实基础。
中国的城市化才开始,未来还有几亿人要进城,进了城都需要管理,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建立规则慢慢成熟的过程。留言里有读者说,“你们总说要慢慢来,可为什么不能快一点?”,大家可以看看我们下周的节目,就知道为什么快不了,也快不得。
慢一点,一步一步踩实了,不会绕弯路,反而快。
走在路上的人,也有他的选择,宋在书里说过一个例子:“最后一个翻墙逃往西德被击毙的人,死时离柏林墙倒塌只有几个月,射击的卫兵被判刑,律师力争,说士兵只是遵守了当时的命令看守柏林墙。法官说,在律法中,你的确是看守的人,但在人性选择中,你却可以选择不射击他的致命要害。卫兵没这么做,所以他被判刑了。”
宋志刚说“我没办法改变很多事,只能在我的职权范围内做得更好一点儿,这是我的人性选择”。
制度由人选择,有了人性的驱策,改变自会发生。
以前我做新闻调查时,觉得这种想法是和稀泥,妥协是最没意思的事,凡事着急,恨不得一夜之间建成新世界。现在觉得,一刀砍去,乱麻更乱。要有这个耐心,找到线头,慢慢抽解。
这个前提是让各方说话,别停留在概念和成见上,这是人届成年后的人生经验,也是媒体人的责任。在这个片子结尾,让我写段评论,我说“一个社会,事件的哪一方都有说话的机会,都说对方能听懂的话,也都有诚意去听对方的话,把意见和矛盾一一陈述,也许在说清楚事实的时候,事情的化解之道也就随之呈现。”
网易博客
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2011
(1474)
-
▼
十二月
(1474)
-
▼
12月 22
(64)
- 海門警民持續衝突警方釋放催淚彈
- 金里奇:美国在今后100年里一定要走在中国前面
- 美日韓等國抵制聯大向金正日默哀
- 德證實被芬蘭扣留導彈是運往韓國
- 終結50年管制 古巴旅遊禁令解除
- 造神!歌頌大自然為金正日哭泣
- "疯子"金正日是如何欺骗全世界的?
- 北韩接下来会怎样?
- 世界兩極:中國主經濟、美國主軍事
- 社會主義性質下司法改革的左右之爭
- 華裔兵疑欺凌致死 8美軍被控 軍方緘口 家屬指涉種族歧視求公道
- 貪汙曝光 山西焦煤董座白培中丟官
- 中國大陸的政策是憲法大還是縣委大?
- 烏坎地方民主自治取得初步勝利
- 中共公開支持北朝鮮封建世襲制
- 薄熙來:六中央常委支持重慶唱紅
- 定調烏坎事件 官媒刮基層 誇高層
- 被妖魔化的烏坎維權運動領頭者
- 有境外記者 無法關門血洗烏坎村
- 連審31小時 首獲釋村民曾想死 薛錦波死前亦曾被連審29小時
- 重兵守收海門費站 警車十幾秒就被推翻
- 解決官民衝突 烏坎模式治標不治本
- 廣東處理抗爭 軟中帶硬奏效
- 應金正恩請求 解放軍精英部隊喬裝進入平壤
- 中國外交失利的三點內政因素
- 海門怒了:不放人就示威 群眾稱數十人被捕 警催淚彈驅千人
- 粵東地區浴血維權萬人堵路抗爭
- 一波未平一波起 中央嚴詞批粵官
- 性都變身文明城 東莞有錢鬼推磨
- “乌坎事件”照亮了中国未来的道路
- 王岐山是常委候選人最牛的一個
- 习近平访越达推动关系目的 评论指长远成疑
- 网友关注人民日报分析乌坎事件文章
- 当局见村民后乌坎村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 乌坎村民维权事件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美国之音许波
- 从七七宪章到零八宪章 中国学人追忆哈维尔
- 大选中的夫人牌
- 从乌坎看中国社会分裂的制度化
- 房地产是政治
- 失衡的股市
- 四川遂宁又有强拆事件 三百村民不敌两百警
- 近观朝鲜 精神物质双重贫困料难久
- 海门示威者向BBC揭示抗议内幕
- 密报称朝鲜民众已经发生骚乱?
- 中国解放军将在平壤郊区派驻战斗部队?
- 朝鲜升起新太阳
- “2010年度藝術權力榜”名次之爭
- 林彪在中央工作會議长篇講話:要不要“文革”?
- 美国宇航局:2012末日预言没有任何根据
- 老愚:我不相信的眼泪
- 北韩军队更有可能保持和平
- 谢志浩:给朝鲜算一卦
- 柴静:一个北京本科学历城管眼中的城管
- “中国的债务大山”
- 捷克前总统、作家哈维尔印象(组图)
- 孫乃修:紀念哈維爾
- 焦国标:当年中国人怎样哭毛
- 孙兴杰:金正恩时代的挑战
- 俄中选委公布普京收入 存款超过18万美元
- 薄熙来:邦国庆林长春近平国强永康肯定重庆唱红
- 山西焦煤董事长家中被盗5千万,被免职接受调查
- 8名驻阿美军士兵涉嫌虐待华裔军人被诉
- 朝鲜文人创作百余篇诗歌作品纪念金正日
- 朝鲜要求联合国在联大会议上为金正日默哀
-
▼
12月 22
(64)
-
▼
十二月
(1474)
明镜博客 » 时事
Error loading feed.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Error loading feed.
明鏡十大热帖
-
內容提要: 有人說,如果沒有1989年的“六四”,鄧小平將以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領袖形象留名青史;如果沒有1992年的“南巡”,鄧小平將以堅持專制、冷酷血腥的屠夫形象遺臭萬年。 人們曾經以爲,鄧小平在世間的形象,在1997年2月19日他辭世之日就此...
-
2012年 03月21日 《蘋果》如果真是八卦報,這塊招牌實在該拆掉了!我們的社長要離職了,狗仔充斥的報社裡,居然沒人爆料,沒人踢爆,我再不寫,《壹週刊》搞不好就要寫了,豈不太沒面子。 風度好陳文茜示愛 和杜念中先後同在《中時》、《蘋果》共事多年,我沒有一...
-
编辑按语:本网刊专栏作家夏明的新著《政治维纳斯:从一无所有到中国民主》2012年1月16日在香港出版上市。本文是该书的一章,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中共总书记的智慧 前 中国国务院总理和中共总书记赵紫阳为当代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共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先后担...
-
旺報 【記者李怡芸/專題報導】 中國十七屆六中全會後,包括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及文化部後續下發的《文化系統深入學習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施方案》出爐。 圍繞建設文化強國和2020年...
-
本報記者李春、汪莉絹 大陸今秋召開中共十八大,十八大核心內容是高層人事布局,需要中央地方統籌配備,其中四大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市委書記都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會提早就位。本報今起推出「十八大人事風雲」專題報導。 日前中共上海市委舉行常委擴大會議,市委書記俞正聲興致勃勃在會...
-
《 大 事件》特約記者 陳亦凡 李 家 的 女 婿劉亞洲名氣很大 在早已有些沒落的李先念家族 中 ,名氣最大的莫過李小林的丈夫、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了。 劉亞洲生於 1952 年 10 月, 是 原 三 野 21 軍 187 團政委劉建德...
-
5月2日,中国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在美国大使骆家辉的陪同下,前往北京朝阳医院就医。正在北京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首先与陈光诚通了电话,祝贺他与家人团聚;之后,中国律师李劲松也与陈光诚通了电话,确认陈获得了自由与安全的“ 明确保证”。 ...
-
除袁世凱,當國者無人能區別文明與野蠻帝國主義 为什么书生在中苏体制中总会败下阵来 “苏修逼债”真相 西南联大从没有把教育当作“宣传” 陈永贵升职后骄横:批过邓小平,骂过胡耀邦 单士兵:抗战题材电视剧是如何记忆“历史”的 两封信彻底毁了一个大学毕业生的一生 历史研究...
-
龙年里,有着雄心壮志的准妈妈们有什么愿望?自然是生个龙宝宝了。 今天是龙年第一天,而龙年被认为是中国农历纪年中最吉利的年份。一些中国人和美籍华人由于希望今年迎来一个龙宝宝,纷纷开始接受生育治疗,增加生一个龙宝宝的几率。 34 岁的洛杉矶律师Evie Jeang和40岁的丈夫Vin...
-
《中國密報》特約記者 蔣紹峰 中共政壇高層沒有女性,中共權力的核心圈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由清一色的男性組成。而身處中共政壇中層地位的女性也認為,從中層走向高層很不容易。用《紐約時報》的評論說,“她們在晉升過程中常常會碰到玻璃天花板。” 中共政壇高層沒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