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蘆笛對話胡平:實現民主,靠爭取還是靠讓步?


《明鏡月刊》記者 柯宇倩

  

  眼下的中國老百姓並不需要民主?2011111日,《明鏡月刊》編輯部於紐約舉行了“蘆笛對話胡平”討論會,兩位海外著名思想家圍繞著“民主在中國如何來臨”這一主題進行針鋒相對的理性辯論,對中國的未來之路開啟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中國老百姓究竟渴求民主?“以暴治暴”是否可行?動搖中共專制統治是否越來越不可能?兩位海外著名思想家,圍繞“民主在中國如何來臨”進行了針鋒相對、旁徵博引的理性辯論


  

交戰”逾3小時仍難分勝負

  

  向來甚少參加公開討論會的蘆笛,在《明鏡月刊》編輯部邀請下,趁著訪問紐約的機會再度與其他知識分子進行交流。此場討論會由明鏡集團董事長何頻主持,蘆笛與胡平除了說明自身對中國民主化的看法外,也對另一方的論點提出質疑。


  會上雙方先禮後兵,待聽完對方觀點後,開始就中國社會是否需要民主、以暴治暴是否可行、革命是否必須、動搖中共專制統治是否越來越不可能、中國是否會稱霸全球等議題你來我往,兩人均旁徵博引,援古證今,質疑對方、辯護自身,“交戰”逾3小時仍難分勝負,與會者則充分享受了一場思想饗宴。


  1940年代末生於中國大陸的蘆笛,高中畢業適逢“文革”爆發,他學業中斷,上山下鄉,後返城進廠當工人,1977年高考恢復後考入大學,1980年代後期出國留學,獲博士學位後一直在海外科研機構工作。他自2000年開始活躍在中文網站上,其評論題材多元、看法精闢,許多人折服於他的論點,令他獲得海外“第一寫家”、“最具影響力的華人文史作家之一”的稱號;2010年元月以來,明鏡出版社一連出版了蘆笛的《毛澤東與他的近臣和女人》、《國共偽造的歷史》、《百年蠢動》、《野蠻的俄羅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華夏文明解剖》等書。



  但蘆笛的言論也引來眾多質疑聲浪,被視為近年海外最有爭議性的評論家之一。有人抨擊蘆笛“十分像是一個隱形在叛逆言論後面的中宣部便衣官員”,不過蘆笛倒認為這些都是外界的“標準反應”,他自嘲道:“自寫出《重釋“民主恩賜”論》之後,我就不勝榮幸地當上了特務,迄今工齡已達十來年”。


  參與對話的另一位學者胡平,所抱持觀點與蘆笛大不相同。蘆笛認為民主得靠統治者讓步,而身為《北京之春》主編的胡平,1978年投入民主牆運動,1980年參加地方人大代表選舉,當選為北京大學海淀區人民代表,19881991年則擔任中國民主團結聯盟主席,曾於《中國之春》《北京之春》主持筆政,向來積極傳播民主觀念,認為民主應通過爭取而來。


  胡平與蘆笛對話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已經將自己搞到沒有後路,而老百姓在考慮到後果的情況下,不一定會上街抗議,這種情況若持續下去,中國並不會變得更好,只會越來越壞,因此除非出現一個巨大的轉折,才能讓中國有好起來的可能。


  胡平曾在《犬儒病——當代中國的精神危機》一文中提到,極權統治靠人們的狂熱而建立,通過大規模的恐怖而得以鞏固,但是,狂熱和恐怖都不可能持久,最後是靠著人們的消沈與冷漠,極權統治才得以維繫。胡平接受《大事件》專訪時也曾表示,中國社會裡有公民意識的人也相當多,但因為他們感到無奈感到無力,知道局勢惡劣,覺得做任何事都是徒勞無益的,所以採取迴避、不參與的態度,而他們的態度反過來構成體制維持的條件。


  蘆笛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中國已經從一個一元化社會變成多元化社會,如今中國社會的自由度極大提高,因此也應該看社會巨大進步的一面,不能只看道德敗壞、統治者態度僵硬的一面。蘆笛表示:“不鬥爭社會一樣會進步。”


  蘆笛也在會上進一步闡明其認為民主得靠統治者讓步的理由。20118月份《新史記》雜誌曾刊發蘆笛書面接受高伐林專訪《我的“哥白尼革命”》, 指出“社會進步必須靠統治者的讓步才能實現,中國式鬥爭只能造成社會倒退,一部近現代史就是證明。我認為,這個發現,是社會學裡的‘哥白尼革命’,顛覆了一般共識。”文章一出引發廣泛迴響。


  蘆笛在會上指出,中國一般觀念裡,社會進步都是鬥爭來的,但他認為社會進步和文明化的必要條件是統治者的讓步,被動也好、主動也好,沒有讓步社會就不可能進步。如果鬥爭之下不讓步,無非兩種結局,一種是被推翻,一種是不垮台,前者製造出逆向篩選的環境,社會反而大倒退,後者會造成統治者加強鎮壓,原來想改革的也不敢改革了。


  蘆笛另質疑“民主是普世價值”的說法,他指出,中國老百姓對民主或許沒那麼大的興趣,因此民主是否一定在中國實現,是需要審視的問題,如果中國老百姓對民主沒有需求,至少應該推動中國的文明,文明化才是中國現在最主要的問題。


  胡平則認為,中國人對民主的需要很高,再說,就算不高也沒關係。因為鼓吹民主,原本就是希望更多人有參與民主的意願。很多人倒是關心一旦政治開放,參與的人太多,參與爆炸,反而會很麻煩。中國離民主,說近也近,說遠也遠。要是抗爭的人太少,都等著上面自己變,那就離民主越來越遠。就此而言,胡平對中國短期的未來不感樂觀,預測還可能還會進一步惡化。


  《明鏡月刊》記者旁聽了對話,根據錄音整理出對話初稿,又先後交給兩位對話者進行適度訂正和補充,所以此稿並非完全現場實錄。特此說明。















蘆笛著《百年蠢動》。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