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星期四

科研經費怎能像「小金庫」?

郭文斌
高校科研經費腐敗已經成為新問題
高校科研經費腐敗已經成為新問題
「如不盡快採取措施,掌握大筆科研經費的教授群體可能淪為新的腐敗高發人群。」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一位檢察官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發出警示。(12月15日《中國青年報 》)
高校不是腐敗的「免疫區」,只要有條件有可能,同樣會發生腐敗。據了解,高校科研經費腐敗已經成為新問題:教授們在科研經費支配上不乏混亂現象,一些課題經費直接變成了個人收入,而圍繞科研經費甚至形成了一條隱秘的腐敗生態鏈。在這一鏈條上,有教授、有財務會計、有科研儀器採購人員……可見,腐敗的土壤已經是相當「肥沃」了。另據報道,中國科協公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僅佔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項目之外的科研經費,無疑就是腐敗經費。
科研經費,顧名思義,就是用在科研上,與科研無關的,絕不能亂花一分錢。但在現實中,卻是很難保證科研經費不被利用。科研經費沒有花在「正道」上,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來,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則在於不透明,科研經費像「小金庫」,想怎麼花就怎麼花,監管不嚴,又不透明,而且科研經費的數目又很大,這自然難以抑制腐敗的衝動。
對於科研經費的監管實在是太鬆懈了。一個學院會計,可以貪污9年,可以貪污97萬餘元,可以涉案達106筆之多。如果監管嚴一些,怎麼會使其如此瘋狂?
貪污科研經費,當然是犯罪,但懲罰幾個人,又如何能夠形成震懾力?科研經費被貪污了,自然也就無法用在科研上。或許正因為科研經費使用的歪門邪道,才使導致諸多的「黑手」會伸向科研經費。
當科研經費始終處於一片亂像,不僅會害了科研,害了教授,更會使我們離諾貝爾獎遙遙無期。
科研經費像「小金庫」,是將經費處於黑暗狀態,進行暗箱操作。要想科研經費能夠花在科研上,那就先讓科研經費透明起來,無論是申報,還是過程花費,就像公開「三公」消費一樣,一筆一筆都要公開透明。
科研經費花的是納稅人的錢,納稅人有權知道是如何花費的。不透明,是不可能防止腐敗的。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注:本文不代表BBC觀點和立場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