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

重庆变局,引发对中国未来路线的对立与分裂

周兆呈




要对中国政治的未来发声,没有经历过重庆这样的事件,仅仅依赖书本的历史教育或是现实生活中琐碎的怨言矛盾,是无法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和认同中国的政治及其体制改革的。这或许是重庆对中国年轻一代做出的意想不到的“贡献”。


    3月15日,可能是重庆卫视《重庆新闻联播》节目历来收视率最高的一天。中国人大政协两会闭幕次日的政坛“平地惊雷”,一整天的震荡之后,人们将视线放到暴风眼的中心地带,仔细琢磨那块天地的变化。拜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技术进步所赐,重庆卫视的新闻传播可以不受地理限制,地方台的镜头里依次出现的面孔,都成为中国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这些跨国的观众群里,也包括在海外的一些中国留学生。最近和几位拿奖学金来新加坡读书的中国80后、90后学生聊天,他们的话题很快就聚焦在重庆的变化。他们说,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最近一段时间除了功课之外,就是不停地上网,搜索各类网站,也流连于不同媒体之间,看消息、跟进展,比较各种版本的故事和传说。虽不至于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却也忽然发觉自己和同学们很久没有如此关心政治了。按他们的话说,真没想到故事的背后充满了不可思议,很难想象一夜之间境况突变的残酷。
  80后以及更年轻的一批人,在政治经济的盛世中长大,未曾经历过惨烈的时代。不像70后以及更早的两代人,或切身体验过文化大革命的激烈,或亲身经历了80年代末期的政治运动,因此,他们对文革的记忆、对政治斗争的感悟,不仅仅是从小说、影视和回忆录中获取,也埋藏在生命的深处。相比之下,中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文革记忆,也直接跳过八九,对中国最高层政治权力的风风雨雨,一片朦胧,缺乏直接的认知。
  说起来,这其实是种进步。意味着这一代的人,不是在斗争中长大,而是在繁荣中成熟。他们生活与成长的氛围是一个急遽发展、喧嚣蒸腾的环境,没有大的政治与经济波折,历史的动荡多由教科书和纪录片拼凑而成,他们更追求张扬自我个性和价值,与那些正年富力强、占据社会主流阶层的上一代相比,他们政治上更为单纯,对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与感受不在一个层面上。
  但是,他们同时又是敏感的,在跌宕起伏的政治剧情下,他们可以迅速成长。越是波云诡谲、起伏突变,越能够锻炼心智、启发视野。寻找和搜索信息的得心应手、网络平台上的娴熟操作,以及群体交流、广为传播的技巧,更可以让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政治课营养——因为,重庆事件不仅将是中国政治学的经典案例,也将在国家发展方向上影响着准备参与其中的人们。
  重庆卫视3月15日的新闻联播之后,一小段并非首播的某白酒商业广告,迅速被外界放大成为标榜“无广告公益卫视”的重庆卫视在政治形势改变之后,要进行转型的标志。骤然被置于放大镜下的重庆,无论是萧规曹随,还是改弦更张,都会引起不一样的解读。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外界一厢情愿地在政治谜团下,视之为一夕变天之后对过去高压的强力反弹。
  此次变局,牵涉的是个别人事变动,引发的却包括对中国未来路线、发展理念的对立与分裂。这一方面体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但另一方面,这些分裂的争论方式,却再一次突显中国社会内部对于如何处理和面对彼此思想体系的差异,并没有形成解决的方案。理性辩论的空间不足,对非我阵营的异议思维,宽容对话、互相尊重的空间并未形成,标签化、成王败寇的传统性思维,仍然广泛存在。彼此之间的暴戾之气,或许是因为文革的余毒犹在,也或许是多年来社会等级差异、公平不足、资源分配差异的不满情绪造成,或者两者皆有。
为追求政治制度的进步而对重庆模式叫停,然而在处理重庆事件的过程中,透明度有限,地方官员拼命学习贯彻、统一思想、表态效忠,随后是一系列的清理前任痕迹,这些传统的政治作为,无法体现出政治理念的进步。
  无论是思想角力、路线争执,还是政坛内幕、政争传言,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来说,都是新鲜的经历。全国性的清查、表态、统一思想、政治学习,都貌似过往云烟。这次,虽然主要集中在一城一地,然而通过网络的同步讨论、即时传播,对国家方向、对政党政治、对思想路线的争议,伴随着对政治流言的猜测和挖掘,已然成为全国性的共同体验。
  从这个角度看,重庆事件的起伏,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是现实的政治教育。重庆事件撕开了中国政治路线斗争、权力分配的更残酷一面,不再仅仅停留在经济矛盾、贪污腐败等社会议题,而是更为惊心动魄、更为风云激荡。
  要对中国政治的未来发声,没有经历过重庆这样的事件,或是没有经历过类似他们的兄长辈、叔伯辈经历的那么多且复杂的政治风波,仅仅依赖书本的历史教育或是现实生活中琐碎的怨言矛盾,是无法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和认同中国的政治及其体制改革的。这或许是重庆对中国年轻一代做出的意想不到的“贡献”。
(作者是联合早报网主编兼《新汇点》主编)

6 条评论:

匿名 说...

为追求政治制度的建全而对重庆模式叫停。正中了胡温的trap. 胡温当政9年之久,深知问题所在,从未做丝毫改整,况且,很多问题的出现,完全来自胡温的政治和无能。下台前几个月,突然叫喊政改,实属荒唐。一个从涉嫌贪污腐败分子嘴里喊出的口号,有多少可信度。

匿名 说...

嗯,有道理,没见过父母吵架,不知道婚姻的残酷。

匿名 说...

要论贪腐,谁能比得上薄熙来?家里几百亿元的存款,儿子在海外开法拉利。薄熙来就是个野心家,左派也类似,国内的左派大约只有两种人,一是野心家,二是傻子。

奥地利学派提倡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人类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发展模式。极左派的理论本质上是反人类的。

匿名 说...

中国不是没有搞过自由竟争资产主义。那可是黑暗的旧社会。不然,怎么有今天的结局。

匿名 说...

      转贴好文:
  有许多人对“薄”的仇恨,源于对中共和现行制度的仇视,这可以理解。但要具体区分薄的种种被列举不法恶行,是公权力行为,还是私权力行为。是公权力行为,找党找国家说事;是私权力行为,找老薄个人算账。这才是“冤有头,债有主”。批评老薄的核心价值观“反民主,反法制”,不无道理。换一个说法,中共领导人中有哪一位领导人以“民主,法制”为核心价值观?若中共中央有此共识,当年“胡赵”还能下台吗?“六四”还能发生吗?“太子党”有群众基础薄弱的劣势,年龄上又处日薄西山之势。虽不甘陪众太子们读书,但已难成大势。新掘起的团派年富力强,没有红色家庭包袱。但这个集团的共同特点是“风派”。文革中,团中央狠斗“三胡”,中学各班团支书,绝大多数都成了批斗老师、校长的急先锋。86年,批胡耀邦,团中央又是急先锋。89年批赵,团中央比谁都激进。对恩师、恩人都能痛下杀手的人,我亦难敬。
    对老薄政治处理的难度很大。目前,中央高层骑虎难下。大家都清楚,拿下老薄的真正原因,是老薄和太子党们有“反腐高层化”的明显意图,对有“非法敛财,近亲属移美”尾巴的政坛大佬们,唯恐秋后算账,丢掉清名事小,最怕的是丢掉身家性命——作贼者皆心虚。

匿名 说...

    “因人废事,人去政息”,这个历史传统给张德江出了难题。全盘沿续老薄的“重庆新政”,“倒薄”派不干;全盘否定老薄的“重庆新政”,又恐伤及已受益的重庆低层弱势群体,稍一不慎就可能造成社会动荡,人心惶惶,不利“维稳”大局。
    “重庆新政”中与百姓直接利益紧密相关的一些创新政策,要完全取消恐必伤大众。比如:农地资本化(地票制)、农业生态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户籍改革、农民工进城就业)、公租房(不限户籍、惠及农民工)、社保全民化和浮动化(与CPI挂勾)、金融服务下乡、国企利润普惠化(30%的利润用于当地社会公共改建和事业)、微小企业倾斜扶植政策等等。其中不少,是本届“两会”代表提案的内容,可见顺乎民心和改革发展大势。——恕我智拙,暂还看不出这些“新政”的基本面和“宁要社会主义革,不要资本主义苗”、“以阶级改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的文革经济指导纲领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事实上,除了“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和形式,中国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内容、方式和目的以及资源配置和利益再分配机制的基本面,都已发生了质的转变。全国如此,重庆亦然。
    十八大之前,老薄以政府强势主导为特点的重庆新政改革,未获中央好评已成定局;汪洋在广东以弱化政府资源支配权和收费性审批权,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市场调节和积极促进小微民营企业发展为中心的新政改革试点,能否获得中央认同,已成社会关注下一重点。两地改革,方法路径不同,但目标都指向企图阻断政、商合一既得利益集团的恶性发展。重庆方式是“惩恶肃贪”,重在打击、高压;广东方式是“釜底抽薪”,欲从制度上逐步堵塞,但对既得利益集团则“网开一面,既往不究”。执政风格一刚一柔,各有侧重,各有偏颇。
    老实说,中国政坛少了老薄这种敢于标新立异的异类,更是鸦雀无声,平淡乏味了。中央对以“太子党”刘源、刘亚洲、胡德平、胡沐英(胡乔木之女,延安儿女联谊会会长)等挑头的党内反腐批评派们,早已心生恶意。一边“倒薄”,一边强调“讲政治、守纪律、顾大局”,潜台威胁词是:“谁再胡说,就拿下”。对略有微词的“太子党”们尚且如此,对党外、体制外反对派的威胁就更大了。从近期网上各家各派纷纷噤言看,此招确有奇效,但能长治久安乎?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