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

中共應接過一國兩區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面後提出「一國兩區」的概念,中共尚未直接回應,但在台灣島則引起軒然大波,綠營怒斥馬英九自我矮化為「馬區長」。對此,馬英九強調立場從未改變,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

筆者相信一國兩區是未來兩岸的焦點話題。馬英九應該重視的是北京的態度,而不一定是綠營人士的反彈,因為馬英九連任成功,沒有再選壓力,而島內還是藍大於綠的格局,他尋求歷史定位,還在於對兩岸關係的發展。

雖然島內有分析指,馬英九拋出一國兩區論遭大陸冷淡反應及台灣島內強烈反彈後,他旋即回縮的表現也表明,此舉僅限於試探大陸以及台灣的反應,並不代表一國兩區論將成為其未來四年發展兩岸關係的基調。但是,馬英九為甚麼在連任不久後就拋出這個「試探氣球」呢?如果他真的甚麼都不想做,只求維持現狀,也不必讓民進黨封他「馬區長」的稱號。

問題是,北京需要盡快積極回應。中共自提出「葉九條」,制訂和平統一的方針以來,處理國民黨提出的提議時已有過不少經驗教訓。最明顯的例子是,對待李登輝制訂國統綱領和相關機構,北京就沒有給予積極的回應,相反諸多懷疑和挑剔。事實上,對於兩岸關係的任何提案都不會十全十美,或向大陸傾斜,或向台灣傾斜,首先需要看清大方向。

北京政策 欠靈活性

其實,一國兩區不是新東西。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包括李登輝、郝柏村等人都曾提出類似說法;○五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也曾公開表示,兩岸雙方「既非一邊一國,也不是兩個國家,而是『一國兩區』,大陸地區、台灣地區。」但是,筆者相信北京固守「一國兩制」,缺乏靈活性,因而錯過了一些好機會。假設當年北京接過李登輝的國統綱領,或接過郝柏村的一國兩區,兩岸關係會邁出比「兩會協商」更實質的步伐。

站在北京的立場,一國兩區的提法是堅持一個中國的,也是拒絕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台,不過與中共的一國兩制有距離。筆者認為,雖然一國兩區不同於一國兩制,但也不矛盾,而且不但不同於任何台獨主張,也比馬英九的「三不」更有利於統一。因此,中共應該盡快接受,至少不排斥,亦可由賈慶林層級表態,這也是兩岸政治對話的基礎。


古呂

太陽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